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然,鄉日,慈石,訑然,不恤

大抵古書難讀,中國為尤。二千年來,士徇利祿,守闕殘,無獨辟之慮。是以生今日者,乃轉於西學,得識佔之用焉。此可為知者道,難與不知者言也。風氣漸通, 士知弇陋為恥。西學之事,問塗日多。然亦有一二鉅子,訑然消彼之所精,不外象數形下之末;彼之所務,不越功利之間。逞臆為談,不咨其實。討論國聞,審敵自 鏡之道,又斷斷乎不如是也。赫胥黎氏此書之恉,本以救斯賓塞任天為治之末流,其中所論,與吾古人有甚合者。且於自強保種之事,反覆三致意焉。夏日如年,聊為迻譯。有以多符空言,無裨實政相稽者,則固不佞所不恤也。


 1. 不恤
 注音一式 ㄅㄨˋ ㄒㄩˋ
 漢語拼音 b  x   注音二式 b  shi 
不顧念﹑不體恤。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傳:「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文選˙劉琨˙勸進表:「狡寇窺窬,伺國瑕隙;齊人波蕩,無所繫心,安可以廢而不恤哉!」
 3. 
 注音一式 |ˊ ㄇㄢˋ
 漢語拼音 y  m n  注音二式 y  m n
欺騙。楚辭˙屈原˙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謾而不疑。」

 4. 訑訑
 注音一式 |ˊ |ˊ
 漢語拼音 y  y   注音二式 y  y 
傲慢自信,不聽人言的樣子。孟子˙告子下:「訑訑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然,燒也。从火,月钫犬聲。谟鄄難,或艸、難。”
注音
釋義
(一)ran2《廣韻》如延切,平仙日。元部。 (1) 燃燒。後作“燃”。《說文‧火部》:“然,燒也。”徐鉉注:“然,今俗別作燃。”《孟子‧公孫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資治通鑑‧唐睿宗景雲 元年》:“火未及然。”胡三省注:“然,與燃同。”康有為《大同書》:“若印度之俗,夫死且當殉之,烈火然柴,投身其上,以為美節。”也指點燃。《漢武帝 內傳》:“張雲錦之幃,然九光之燈。”《新唐書‧嚴挺之傳》:“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赘钫籁請然百千燈。” (2)耀;照耀。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正始寺》:“然目之綺,裂鼻之馨。”周祖謨校釋:“然目,耀眼。”
(3)明白。《淮南子‧覽冥》:“夫燧之取火於日,慈石之引鐵,蟹之敗漆,葵之鄉日,雖有明智,弗能然也。”高誘注:“然,猶明也。”
(4)代詞。相當於“如此”、“這樣”。《玉篇‧火部》:“然,如是也。”《詩‧大雅‧皇矣》:“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鄭玄箋:“一鄄尢如是 拔扈……一鄄尢如是貪羨。”《禮記‧學記》:“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孔穎達疏:“然,如 此也。”唐柳宗元《桐葉封弟辯》:“周公曰:‘天子不可戲。’乃封小弱弟於唐。吾意不然。”清龔自珍《明良論一》:“人主以大臣不富為最可嘉可法之事,尤晚季然也。”
(5)是;對。表示同意對方。《廣韻‧先韻》:“然,是也。”《論語‧雍也》:“子曰:‘雍之言然。’”宋陸游《劇暑》:“坐客皆謂然,索紙遂成詩。” 《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玄德猛省曰:‘莫非鄭康成先生乎﹖’登笑曰:‘然也。’”又,以為……對;同意。《史記‧高祖本紀》:“沛公然其計,從之。” 《三國志‧魏志‧高柔傳》:“眾人皆以張邈與太祖偻,柔又年少,不然其言。”《三國演義》第一回:“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6)應允。《玉篇‧火部》:“然,許也。”《漢書‧張耳陳餘傳贊》:“然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死,豈顧問哉!”《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三年》:“其心秉道義,重然諾。”
(7)成;形成。《廣雅‧釋詁三》:“然,成也。”《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8)宜;合適。《淮南子‧原道》:“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高誘注:“然,猶宜也。”
(9)獸名。後作“签钫然”。《周禮‧春官‧巾車》:“然绎钫冥 髹?髟鄄木飾。”鄭玄注:“然,果然也。”賈公彥疏:“果然,獸名。”孫詒讓正義:“丁晏云: 《文選‧吳都賦》‘狖鼯果然’注引《異物志》曰:‘猓然,猿狖之類。’……《廣韻‧二仙》:‘签钫然,猓签钫然,獸名,似猿,白質黑文。’”
(10)嘆詞。表示應答。《廣雅‧釋詁一》:“然,镙钬言也。”王念孫疏證:“應與镙钬言通。”《玉篇‧火部》:“然,镙钬言言也。”清郝懿行《爾雅義 疏‧釋言》:“然者,聲近唉。今順天人謂然為唉。”《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二十四》:“公見其妻曰:‘此子之內子邪﹖’晏子對曰:‘然,是也。’”《禮 記‧檀弓上》:“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
(11)副詞。1.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便”、“就”。《莊子‧外物》:“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2.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竟”。《莊子‧天地》:“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
(12)連詞。1.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但是”。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然,猶而也。”《左傳‧僖公三十年》:“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漢書‧高帝紀下》:“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李大釗《追悼列寧並紀念“二 七”》:“列寧同志與‘二七’工友皆已死去,然他們精神尚引導吾人向前革命。”2.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然”。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一:“然,猶 雖也。”宋邵雍《感事吟》:“然非我事我心惻,珍重羲皇一卷書。”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師言然偻,奈處凡浮,遭此屈辱,不能無恨。” 《水滸全傳》第四十四回:“然是如此,還請朱貴仍復掌管山東酒店。”3.表示承接關係。a.相當於“於是”。《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曰:‘其男子有死 之志,婦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過四五人。’靈公曰:‘偻。’然不伐蒲。”b.相當於“然後”、“纔”。《隋書‧李密傳》:“待士馬肥充,然可與人爭 利。”《降魔變文》:“須得對面試諫,然可定其是非。”
(13)助詞。1.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三國演義》第一回:“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 半夜方止。”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2.用於句末,表示比擬。楊樹達《詞詮》卷五:“然,表擬象。多與‘如’、 ‘若’連用。”《呂氏春秋‧蕩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偻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禮記‧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董必 武《聞長江大橋成喜賦》:“江漢三城隔,相持鼎足然。”3.用於句尾,表斷定語氣,相當於“焉”、“也”。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然,猶‘焉’ 也……‘焉’、‘然’古同聲。”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七:“然,猶‘也’也。”《論語‧憲問》:“羿偻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禮記‧檀弓 下》:“穆公召縣子而問然。”鄭玄注:“然之言焉也。”《南史‧謝弘微傳》:“至如微子,吾無間然。”
(14)姓。《通志‧氏族略四》:“然氏,姬姓。鄭穆公子然之後也。然丹仕楚為右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