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糜,劂,滒 ,嗺 ,拶,淖糜,泔糜,粥,饘粥, 剞劂 ,鎛 ,碭



 劉文典(叔雅)《淮南鴻烈集解》胡適序

《淮南鴻烈集解》在台灣有文史哲出版社影印 1992 再版

《〈淮南鴻烈〉集解》序
     整理國故,約有三途:一曰索引式整理;一曰總賬式整理;一曰專史式整理。典籍浩繁,鉤稽匪易,雖有博聞強記之士,記憶之力終有所窮。索引之法,以一定之順序,部勒紊亂之資料;或依韻目,或依字畫,其為事近於機械,而其為用可補上智才士之所難能。是故有《史姓韻編》之作,而中下之才智能用《二十四史》矣;有《經籍纂詁》之作,而初學之士能檢古訓詁矣,此索引式之整理也。

    總賬式者,向來集注、集傳、集說之類
似之同一書也,有古文今文之爭,有漢宋之異,有毛鄭之別,有鄭王之分。歷時既久,異說滋多。墨守門戶之見者,囿於一先生之言,不惜繁其文,枝其辭以求勝;而時過境遷,向日斤斤之事,要不過供後人片段之擷取而已。上下二千年,顛倒數万卷,辨各家之同異得失,去其糟粕,拾其精華,於以結前哲千載之訟爭,而省後人無窮之智力;若商家之終歲結賬然,綜觀往歲之盈折,正所以為來日之經營導其先路也。

    專史云者,積累既多,系統既明,乃有人焉,各就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者,擇文化史之一部分,或以類別,或以時分,著為專史。專史者,通史之支流而實為通史之淵源也。二千年來,此業尚無作者;鄭樵有志於通史,而專史不足供其採擇;黃宗羲、全祖望等有志於專史,而所成就皆甚微細。此則前修之所未逮,而有待於後來者矣。


    吾友劉叔雅教授新著《〈淮南鴻烈〉集解》,乃吾所謂總賬式之國故整理也。 《淮南王書》,折衷周秦諸子,“棄其畛挈,斟其淑靜,非循一蹟之路,守一隅之指”,其自身亦可謂結古代思想之總賬者也。其書作於漢代,時尚修辭;今觀許慎、高誘之注,知當漢世已有註釋之必要。歷年久遠,文義變遷,傳寫(言為)奪,此書遂更難讀。中世儒者排斥異己,忽略百家,坐令此絕代奇書,沉埋不顯。迄乎近世,經師傍求故訓,博覽者始稍稍整治秦漢諸子;而《淮南王書》,治之者尤眾。其用力最勤而成功較大者,莫如高郵王氏父子;德清俞氏間有創獲,已多臆說矣;王紹蘭、孫詒讓頗精審,然所校皆不多。此外,如莊逵吉、洪頤煊、陶方琦諸人,亦皆瑕瑜互見。計二百年來,補苴校注之功,已令此書稍稍可讀矣。然諸家所記,多散見雜記中,學者罕得遍讀;其有單行之本,亦皆僅舉斷句,不載全文,殊不便於初學。以故,今日坊間所行,猶是百五十年前之莊逵吉本,而王、俞諸君勤苦所得,乃不得供多數學人之享用;然則叔雅《集解》之作,豈非今日治國學者之先務哉?


    叔雅治此書,    最精嚴有法,吾知之稍審,請略言之。唐宋類書徵引淮南王書最多,而向來校注諸家蒐集多未備;陶方琦用力最勤矣,而遺漏尚多。叔雅初從事此書,遍取《書鈔》、《治要》、《御覽》及《文選注》諸書,凡引及《淮南》原文或許、高舊注者,一字一句,皆採輯無遺。輯成之後,則熟讀之,皆使成誦;然後取原書,一一注其所自出;然後比較其文字之同異;其無異文者,則舍之,其文異者,或訂其得失,或存而不論;其可推知為許慎注者,則明言之;其疑不能明者,亦存之以俟考。計《御覽》一書,已逾千條,《文選注》中,亦五六百條。其功力之堅苦如此,宜其成就獨多也。


    方叔雅輯書時,苟有引及,皆為輯出,不以其為前人所已及而遺之。及其為《集解》,則凡其所自得有與前人合者,皆歸功於前人;其有足為諸家佐證,或匡糾其過誤者,則先舉諸家而以己所得新佐證附焉。至其所自立說,則僅列其證據充足,無可復疑者。往往有新義,卒以佐證不備而終棄之;友朋或爭之,叔雅終不願也。如《詮言訓》:“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所取去。心為之制,各得其所。 ”俞樾據上文“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因謂“鼻”字為衍文;然《文子·符言篇》上文言“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而下文亦有“鼻”字。叔雅稿本中論此一條云:此疑上文“口好味”上脫“鼻好香”三字。 《文子·符言篇》及此處耳目口鼻並舉,皆其證也。俞氏不據《文子》以證上文之脫失,反以“鼻”字為後人據《文子》增入,謬矣。惟余亦未在他處尋得更的確之證據,故未敢駁之耳。此可見叔雅之矜慎。叔雅於前人之說,樂為之助證,而不欲輕斥其失,多此類也。然亦有前人謬誤顯然,而叔雅寧自匿其創見而為之隱者,如《本經訓》“元元至碭而運照”,俞樾校云:"樾謹按:高注曰,“元,天也;元,氣也。”分兩字為兩義,殊不可通。疑正文及注均誤。正文本曰,“元光至碭而運照。”注文本曰,“元,天也;光,氣也。”《俶真篇》曰,“弊其元光,而求知之於耳目。”此元光二字見於本書者。高彼注曰,“元光,內明也。一曰,元,天也。”然則此曰“元,天也。”正與彼注同。疑彼亦有“光,氣也。”三字,而今脫之也。(《諸子平議》三十,頁八)叔雅稿本中記此條云:宋明本皆作“玄元至而運照”。莊本避清聖祖諱,改玄為元耳。俞氏未見古本,但憑莊本立說,可笑也。 “玄,天也”,本是古訓。 《厚道》、《覽冥》、《說山》諸篇,高注皆曰,“玄,天也。”《釋名》,“天謂之玄”。桓譚《新論》《後漢書·張衡傳》注引),“玄者,天也。”此條今亦未收入《集解》,豈以宋明藏本在今日得之甚易,以之責備前人,為乘其不備耶?此則忠厚太過,非吾人所望於學者求誠之意者矣。



 1.   部首 石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ㄉㄤˋ
 漢語拼音 d n   注音二式 d ng

有紋理的石頭。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墉垣基,其光昭昭。」李善˙注引說文曰:「,文石也。」

山名。即山。在大陸地區安徽省山縣東南。

姓。如漢代有魯賜。


振盪。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大、廣。淮南子˙本經:「當此之時,玄玄至而運照。」高誘˙注:「,大也。盛德之君,恩仁廣大,遍照四海也。」


    然即今印本《集解》論之,叔雅所自得,已卓然可觀。如《俶真訓》云:"百圍之木,斬而為犧尊,鏤之以剞,雜之以青黃;華藻鎛鮮,龍蛇虎豹,曲成文章。然其斷在溝中,壹比犧尊,溝中之斷,則醜美有間矣。然而失木性,鈞也。"向來校者,僅及名物訓詁,未有校其文義之難通者。叔雅校云:“然其斷在溝中”句疑有脫誤。 《莊子·天地篇》作“其斷在溝中”,亦非。惟《御覽》七百六十一引《莊子》作“其一斷在溝中”不誤。今本“一”字誤置“比”字上,傳寫又改為“壹”,義遂不可通矣。" (卷二,頁11)此據《御覽》以校《莊子》,乃以之校《淮南》,甚精也。又如《墜形訓》云:"無角者膏而無前;有角者指而無後。"高注云:"膏,豕也,熊猿之屬。無前,肥從前起也。指,牛羊之屬。無後,肥從後起也。" 莊逵吉校
:"指應作脂,見《周禮》注,所謂“戴角者脂,無角者膏”是也。又王肅《家語》注引本書,正作脂。" 莊校已甚精審,然“無前”“無後”之說終不易解。叔雅校云:"莊校是也。 《御覽》八百六十四,脂膏條下,八百九十九,牛條下引,指並作脂,是其確證。又無前無後,義不可通。  “無”疑當作“兌”,始訛為“無”,傳寫又為“無”耳。 《御覽》八百九十九引,正作兌前兌後,又引註:“豕馬之屬前小,牛羊後小”,是其證矣。前小即兌前,後小即兌後也。 "(卷四,頁9.兌即今銳字)此條精(石高)無倫,真所謂後來居上者矣。


 2.   部首 刀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ㄐㄩㄝˊ
 漢語拼音 ju   注音二式 jiu 


雕刻用的刀。廣韻˙入聲˙月韻:「,刻刀。」


雕刻。唐˙張皓˙藏冰賦:「不劘不,如磋如切。」


1. 剞劂
 注音一式 ㄐ| ㄐㄩㄝˊ
 漢語拼音 j  ju   注音二式 j  jiu 
雕刻用的曲刀。楚辭˙嚴忌˙哀時命:「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規矩而無所施。」文選˙左思˙魏都賦:「剞劂罔掇,匠斲積習。」
雕版、刊印。唐˙韓愈˙送文暢師北遊詩:「先生閟窮巷,未得窺剞劂。」清˙馬從善˙兒女英雄序:「亟付剞劂,以存先生著作。」
雕刻的技術。漢˙傅毅˙雅琴賦:「施公輸之剞劂,遂彫琢而成器。」

 1.   部首 金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8
 注音一式 ㄅㄛˊ
 漢語拼音 b   注音二式 b 

鱗。古代懸掛樂器、鐘的橫木上,用黃金塗飾,刻有龍圖的金花。說文解字:「鱗也。鐘上橫木上金華也。」段玉裁˙注:「然則橫木刻為龍,而以黃金涂之,光華爛然,是之謂鱗。」

古時鋤頭一類的農具。說文解字:「,……一曰田器。」詩經˙周頌˙臣工:「命我眾人,庤乃錢。」鄭玄˙箋:「錢,銚;,鎒。」

樂器名。即大鐘。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周禮˙春官˙宗伯:「師。」賈公彥˙疏:「,如鐘而大。」

    類書之不可盡恃,近人蓋嘗言之。叔雅校此書,其採類書,斷制有法。若上文所引《御覽》八百九十九,引原文而並及久佚之古注,其可依據,自不待言。其他一文再見或三見而先後互異者,或各書同引一文而彼此互異者,或僅一見而與今微異者,其為差異,雖甚微細,亦必並存之,以供後人之考校。其用意甚厚,而其間亦實有可供義解之助者。如《說林訓》云:"以兔之走,使犬如馬,則逐日歸風。及其為馬,則又不能走矣。" 孫詒讓校此句,謂“歸當為遺,聲之誤也”;其為臆說,無可諱言。叔雅引《御覽》九百七引,作:以兔之走,使大如馬,則逐日追風。及其為馬,則不走矣。"此不必糾正孫說,而使人知此句之所以可疑,不在“歸”字之為“遺”為“追”,而在“犬”字之應否作“大”。蓋校書之要,首在古本之多;本子多則暗示易,而向之不為人所留意者,今皆受拶榨而出矣。上文之“兌”,此文之“大”,皆其例也。




.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ㄗㄚˊ
 漢語拼音  z   注音二式  tz 


擠壓、逼迫。唐˙韓愈˙辛卯年雪詩:「崩騰相排,龍鳳交橫飛。」
ㄗㄢˇ zn(09540)

古代的一種刑罰。以木條用力夾指。明˙姚茂良˙精忠記˙第十八齣:「叫你打,著實打;叫你,著實。若有容情,一概問罪。」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七齣:「楊老爺新做了禮部,連你們官兒都管的著,明日拿去掉你指頭。」

    叔雅此書,讀者自能辨其用力之久而勤與其方法之嚴而慎。然有一事,猶有遺憾,則錢繹之《方言箋疏》未被採及,是也。 《淮南王書》雖重修飾,然其中實多秦漢方言,可供考古者之採訪。如開卷第一頁“甚淖而滒”,高注曰,“滒,亦淖也。夫饘粥多瀋者謂滒。滒讀歌謳之歌。”莊逵吉引《說文》“滒,多汁也”以證之,是也。今徽州方言謂多汁為“淖”,粥多瀋則謂之“淖粥”;欲更狀之,則曰“淖滒滒”,滒今讀如呵。又如《主術訓》云:“聾者可使嗺筋,而不可使有聞也。”王紹蘭與孫詒讓皆引《考工記弓人》“筋欲敝之敝”句。鄭司農注“嚼之當熟”。孫又引賈疏“筋之椎打嚼囓,欲得勞敝”,謂“嚼筋”為漢時常語,即謂椎打之,使柔熟,以韁弓弩也(本書卷九,頁12)。今徽州績溪人詈人多言而無識,曰“嚼弓筋”,亦曰“瞎嚼弓筋”。凡此之類,皆可今古互證。錢繹所輯,雖未及於今日之方言,然其引此書中語,與方言故訓並列,往往多所發明,似亦未可廢也。質之叔雅,以為如何?

                                                          中華民國十二年三月六日
,胡適                                                         (收入《胡適文存二集》卷一)



1923/3/6 胡適為劉文典(叔雅)的《淮南鴻烈集解》作序:......讀者自能辨其用力之久而勤與其方法之嚴而慎...猶有遺憾 則詮繹之 方言箋疏未被採及 是也.......


zuī   ㄗㄨㄟˉ
1. 撮口作声。
2. 口动的样子。
3. 嗟叹。
其它字义

suī   ㄙㄨㄟˉ
1. 席间祝辞催饮(酒)。
2. 古代大曲的一解。

臺語的稀飯相關字 請參考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8035.html

台語稱稀飯為「泔 am2」、「泔糜 am3-mue5」,其實是指水分較多的稀飯,不過,有些地方也沒差別,把水份較少的稀飯(「較凅 khak-kho2」)也稱「泔 am2」了。
(上文的「泔 am2」可能有點語病,張華先生來信指出,"......
泔只是稀飯的液體部分
不是稀飯的整體
泔潮州人寫作
“湆”(潮州話,粥水的意思)")

 粥,古時又稱饘、餬、酏、糜等。是用較多量的水加入米,或再加入其他食物,煮至湯汁稠濃,水米交融的一類半流質食品。《隨園食單》在論及「粥單」時曾指 出:「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雖然古籍中有「稠者曰糜,淖者曰鬻」之分,但是在實際生活裡, 「糜」與「粥」(鬻)很難截然分開,故常「糜粥」並稱,或以「粥」代之。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糜,糝也。米,麻聲。”
注音
釋義
(一)mi2《廣韻》靡為切,平支明。歌部。 (1) 稠粥。《說文‧米部》:“糜,糝也。”段玉裁注:“以米和羹謂之糝,專用米粒為之謂之糝糜,亦謂之鬻。”《釋名‧釋飲食》:“糜,煮米使糜爛也。”《禮 記‧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南朝梁宗《荊楚歲時記》:“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 《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那老人篩下兩碗白酒,盛一碗糕糜,叫石秀吃了。” (2)毀傷;碎爛。《字彙‧米部》:“糜,爛也。”《孟子‧盡心下》:“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唐柳宗元《非國語上‧三川震》:“夫釜鬲而爨者,心涌溢蒸鬱以糜百物。”清楊毓秀《劉將軍永福歌》:“臣寧粉骨碎首糜臣軀,國恥不雪焉得為丈夫!”
(3)米、麥的碎粒。《廣雅‧釋器》:“糜,米钫屑也。”王念孫疏證:“米钫屑,通作屑。米钫屑之言屑屑也。《玉篇》:‘米钫屑,碎米也。’《廣韻》云:‘米麥破也。’”
(4)耗費。也作“靡”。三國魏衛覬《請恤凋匱罷役務疏》:“不益於好,而糜費功夫,誠皆聖慮所宜裁制也。”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四十八:“國 家糜祿廩,竭民之膏脂,以養爾輩。”清陳義侃《擬抵制禁例策》:“若曰美人為銷貨計,勉強賤售,不計虧折,然僱傭既糜重價,售物又復折本,其受我抵制之術 所苦可知矣。”
(二)mei2 (1)同“麻钬黍”。穄,一種不粘的黍。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一:“穄米,《蒼頡篇》云:‘大黍也。’又云:‘似黍而不粘,關西謂之糜。’是也。”按:《說文‧黍部》:“麻钬黍,穄也。”《大戴禮記‧夏小正》:“ (2)通“眉”。《字彙補‧米部》:“糜,與眉同。”《漢書‧王莽傳下》:“赤糜聞之,不敢入界。”顏師古注:“糜,眉也。以朱塗眉,故曰赤眉。古字通用。”

領頭字
解形

注音
釋義
(一)zhou1《廣韻》之六切,入屋章。沃部。 (1) 稀飯。也泛指糧食或其他東西煮成的半流質食物。《爾雅‧釋言》:“粥,淖糜也。”《廣韻‧屋韻》:“粥,糜也。”《禮記‧檀弓上》:“饘粥之食,自天子 達。”孔穎達疏:“厚曰饘,希曰粥。”《後漢書‧馮異傳》:“昨得公孫豆粥,飢寒俱解。”宋梅堯臣《田家語》:“愁氣變久雨,鐺缶空無粥。” (2)柔弱貌。明歸有光《送余先生南還序》:“其氣然,如有所不足;其貌粥然,如有所不能。”
(3)姓。《正字通‧米部》:“粥,姓。古鬻熊,周文王時人,省作粥。楚有粥權,即熊後。”
(二)yu4《廣韻》余六切,入屋以。沃部。 (1) 同“鬻”。賣。《廣韻‧屋韻》:“鬻,賣也。亦作粥。”《禮記‧曲禮下》:“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鄭玄注:“粥,賣也。粥音育。”《荀子‧議兵》:“故 賞慶刑罰埶(勢)詐之為道者,傭徒粥賣之道也。”《孔子家語‧刑政》:“谟鄄果實不時不粥於市,五木不中伐不粥於市。” (2)養育。《周禮‧秋官‧脩閭氏》:“掌比國中宿互𣟄者,與其國粥。”鄭玄注:“粥,養也。”《大戴禮記‧夏小正》:“初俊羔助厥母粥。俊也者大也,粥也者養也。”
(3)出。《太玄‧沈》:“雕鷹高翔,沈其腹,好女钫黽惡粥。”范望注:“粥,出也。”
(4)嫁出。《禮記‧檀弓上》:“請粥庶弟之母。”鄭玄注:“粥,謂嫁之也。”
(5)姓。《漢書‧古今人表》:“粥拳。”


2. 
注音一式 ㄓㄢ ㄓㄡ
漢語拼音 zh n zh 注音二式 j n j
稠的稀飯稱為,稀的稱為粥。後以粥做為稀飯的統稱。後漢書˙卷三十二˙樊宏傳:「鯈字長魚,謹約有父風。事後母至孝,及母卒,哀思過禮,毀病不自支,世祖常遣中黃門朝暮送粥。」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常說:『宦海風波,實難久戀。』況做秀才的時候,原有幾畝薄產,可供粥。」






1.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ㄋㄠˋ
漢語拼音 n 注音二式 n


爛泥。如:「泥」。左傳˙成公十六年:「欒﹑范以其族夾公行,陷于。」聊齋志異˙卷一˙王成:「見往來行人,踐沒脛,心畏苦之。」


溼潤。管子˙地員:「五粟之狀,而不肕。」


淖糜
糜爛的粥。宋˙陸游˙龜堂獨坐遣悶詩:「食有糜猶足飽,衣存短褐未全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