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執鞭 | |||||||
注音一式 ㄓˊ ㄅ|ㄢ | |||||||
漢語拼音 zh bi n | 注音二式 j bi n | ||||||
|
《訄書》,章太炎著,凡63篇。
訄,音〖求〗,是逼迫的意思。章太炎自1898年開始寫作《訄書》,1900年7月出版,凡50篇,另有補佚2篇,由梁啟超題簽。1902年有增訂本,凡63篇。1904年於日本東京翔鸞社重印。1906年再版。1915年被袁世凱幽禁期間又作修改,更名為《檢論》。1915年收入《章氏叢書》。
《訄書》文筆古奧,不易閱讀,「即海內通識之士,且或表同情於章氏者,亦艱於一讀矣」[1],內容有大量反滿言論,在《不加賦難》等文章中,批判經濟剝削,在蘇報案中,章本人則因這些言論遭牢獄之災。
《訄書》中多次引及日本社會學家有賀長雄的《族制進化論》,初刻本《原變》強調:「物苟有志,強力以與天地競,此古今萬物之所以變。變至於人,遂止不變乎?人之相競也,以器。……石也,銅也,鐵也,則瞻地者以其刀辨古今之期者也。……要之,蛻其故用而成其新用。」,是引用斯賓塞的學說。王汎森說:「在與論敵長期纏鬥的過程中,他的思想也同時被論敵制約形塑成一個特殊的風貌。」
領頭字
| |
---|---|
畢 | |
解形
| |
《說文》:“畢,田罔也。从黹3伛,象畢形微也。或曰锺聲。”段玉裁據《韻會》改作“田网也。从田、从黹4伛、象形。或曰田聲。”並注:“畢與黹5伛同,故取黹6伛象形。各本作‘象畢形微也’,有誤,今正。”“各本田誤锺。” | |
注音
|
釋義
|
(一)bi4《廣韻》卑吉切,入質幫。質部。 | (1)
古時田獵用的一種長柄網。《說文‧黹7伛部》:“畢,田罔也。”段玉裁注:“謂田獵之网也。”《禮記‧月令》:“是月也……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餧獸
之藥,毋出九門。”鄭玄注:“小而柄長謂之畢。”《漢書‧揚雄傳上》:“其餘荷垂天之畢,張竟黹木予木土伛之罘,糜日月之朱竿,曳彗星之飛旗。”顏師古
注:“畢,田網也。”宋陸游《聞雁》:“不知重雲外,何處避畢弋。”明湯顯祖《南柯記‧侍獵》:“雷砲霜刀,風矰雨畢,周圓而陣於七十二鑽之上。”
(2)用網捕取禽獸。《玉篇‧黹8伛部》:“畢,掩兔也。”《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毛傳:“於其飛乃畢掩而羅之。”《風俗通‧正失》:“馳射狐兔,畢雉刺彘。”《新唐書‧魏徵傳》:“在貞觀初,高居深拱,無田獵畢弋之好。” (3)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八顆。以其形狀像畢網得名。《爾雅‧釋天》:“濁謂之畢。”郭璞注:“掩兔之畢,或呼為濁,因星形 以名。”《字彙‧田部》:“畢,宿名,畢八星,二星直上如柄,六星曲為兩行。張其口。”《詩‧小雅‧漸漸之石》:“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朱熹注:“畢, 星名。”宋王禹偁《重修北嶽廟碑奉敕撰并序》:“天官畫野,勢當昴、畢之星;易象流形,名繫雷、風之兆。”《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西方七面白旗, 按奎、婁、胃、昴、畢、觜、參,踞白虎之威。” (4)古代寫字的竹簡。《爾雅‧釋器》:“簡謂之畢。”郭璞注:“今簡札也。”邢昺疏:“簡,竹簡也。古未有紙,載文於簡,謂之簡札,一名畢。”郝懿行義 疏:“《釋文》:‘畢,李本作篳。’按:畢用竹,故李巡从竹。”《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言钫凡。”鄭玄注:“簡謂之畢。” (5)古代喪祭時通貫牲體所用的木叉。《集韻‧質韻》:“畢,貫牲體木。”《儀禮‧特牲饋食禮》:“宗人執畢先入。”鄭玄注:“畢,狀如叉,蓋為其似畢星 取名焉。”又《大射》:“司馬正東面以弓為畢。”賈公彥疏:“畢,所以教助執事者,以畢是助載鼎實之物。故司馬執弓為畢以指授,若《周禮》執殳以為鞭。” 《禮記‧雜記上》:“畢用桑,長三尺,刊其柄與末。”鄭玄注:“畢,所以助主人載者。”孔穎達疏:“主人舉肉之時則以畢助主人。舉肉用桑者,亦喪祭故 也。” (6)水旁厓岸。《爾雅‧釋丘》:“畢,堂墻。”王引之述聞:“今案,畢堂牆之堂,當讀為陂唐之唐。唐,隄也。牆謂隄內一面障水者。以其在水之旁,故 謂之牆,又謂之畢。”“畢之言蔽障,蔽水使不外出也。《說文》曰:“牆垣蔽也。唐牆蔽水,故謂之畢。”一說山形四方高且兩邊有厓岸者也叫畢。清俞樾 《群經平議‧爾雅》:“凡山形四方而高者曰堂,堂之兩邊復有厓岸曰墻亦謂之畢。” (7)繅絲車下的繩索。《方言》卷九:“車下鐵,陳、宋、淮、楚之間謂之畢。”戴震疏證:“此言繀車之索。各本金钫失訛作鐵,非也。《玉篇》云:‘紩,索也。古作金钫失。’” (8)完畢;終了。《廣雅‧釋詁三》:“畢,竟也。”《集韻‧質韻》:“畢,終也。”《書‧大誥》:“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孔穎達疏:“畢,終也。”《宋史‧李綱傳》:“綱治守戰之具,不數日而畢。”魯迅《墳‧文化偏至論》:“變革既畢,其力乃張。” (9)副詞。盡;皆。《爾雅‧釋詁下》:“畢,盡也。”楊樹達《詞詮》卷一:“畢,表數副詞,皆也。”《書‧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 師畢會。”孔傳:“諸侯盡會次也。”《禮記‧月令》:“是月也,耕者少舍,乃脩闔扇,寢廟畢備。”鄭玄注:“畢,猶皆也。”晉王羲之《蘭亭集序》:“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你定可以聽到從裏面傳出來在包探捕頭拳打腳踢毒刑畢用之下的同胞們一聲聲呼痛的哀音,這是他們利 用治外法權來懲治反抗他們的志士!” (10)敏捷;靈活。《墨子‧非樂上》:“老與遲者,耳目不聰明,股肱不畢強。”孫詒讓閒詁:“畢,疾也。”《淮南子‧覽冥》:“心怡氣和,體便輕畢。”高誘注:“畢,疾也。”《漢書‧旦鄄黽錯傳》:“趨利弗及,避難不畢。” (11)同“彃”。以弓射物。《玉篇‧黹9伛部》:“畢,弋也。”《字彙補‧田部》:“畢,與彃同。” (12)同“縪”。縫著。《字彙補‧田部》:“畢,與縪同。”《儀禮‧喪服》:“冠六升外畢。”鄭玄注:“外畢者,冠前後屈,而出縫於武也。” (13)同“韋钫畢”。古代祭服和朝服的蔽膝。《篇海類編‧地理類‧田部》:“畢,同韋钫畢。”《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而有象形。墨黥;慅嬰;共,艾畢;菲,對〔糸钫封〕屨。殺,赭衣而不純。”楊倞注:“畢,與韋钫畢同,紱也,所以蔽前。” (14)周代姬姓諸侯國名。故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面。《集韻‧質韻》:“畢,國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魯、衛、毛、聃、 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預注:“十六國皆文王子也。”楊伯峻注:“畢,銅器有伯嬰父赘钫尊鬲,銘云‘伯嬰父作畢姬赘钫尊鬲’,則 畢為姬姓無疑。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與咸陽市西北,綿鳔二、三百里,橫跨渭水南北。” (15)古地名。有二,一指原姬姓周故址,一指渭北畢陌。故址均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二:“畢有二,在渭南者,名畢郢,文、 武、周公之墓在焉……畢公高之封亦在渭南。”《尚書今古文注疏‧泰誓》:“太子發上祭于畢,下至于盟津之上。”孫星衍疏引馬融曰:“畢,文王墓地名也。” 《漢書‧劉向傳》:“文、武、周公葬於畢。”顏師古注:“畢陌在長安西北四十里也。” (16)姓。《廣韻‧質韻》:“畢,姓。出泰山。本畢公高之後。晉有畢卓。”《通志‧氏族略二》:“畢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始封於此,其子萬事晉乃封於魏。居於畢者,以畢為氏……又有出連氏改為畢氏,虜姓也。” |
訄 部首 言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9 | |||||||||||
注音一式 ㄎㄠ | |||||||||||
漢語拼音 k o | 注音二式 k u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