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鏁,愍,直,令,遶,繞,誦習,平易,總持

第一,「咒」,亦即「陀羅尼」,原意為「總持」。《大明咒經》的內容正是「總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稱之為「咒」,當之無愧。




「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愍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全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11](T50,P224b)[⑥]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沙門慧立本,釋彦悰箋。



即如上文所引慧立的《慈恩三藏法師傳》中一段說:
從此已去,即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心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將向寺,施與飲食衣服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遶人前後;雖念觀音,不得全去;即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這一段話還合於宗教心理的經驗;然而宋朝初年(西曆九七八)輯成的《太平廣記》,引《獨異志》及《唐新語》,已把這一段故事神話化過了。《太平廣記》九十二說:



沙門玄奘,唐武德初(年代誤)往西域取經,行至罽賓國,道險。〔多〕虎豹,不可過。奘不知為計,乃鏁房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頭面瘡痍,身體膿血,床上獨坐,莫知來由。奘乃禮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經》一卷,奘誦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開闢,虎豹藏形,魔鬼潛跡,遂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多心經》,至今誦之。

領頭字
解形
《說文》:“令,發號也。亼、卪。”按:甲、金文令、命同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發號也。从亼、卪
力正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發號也。号部曰。號者,嘑也。口部曰。嘑者,號也。發號者,發其號嘑以使人也。是曰令。人部曰。使者。令也。義相轉注。引伸爲律令,爲時令。詩箋曰。令,善也。按詩多言令。毛無傳。古文尚書言靈。見般庚,多士,多方。般庚正義引釋詁。靈,善也。葢今本爾雅作令,非古也。凡令訓善者,靈之假借字也。从亼卪。號嘑者招集之卪也。故从亼卪會意。力正切。古音在十二部。
注音
釋義
(一)ling4《廣韻》力政切,去勁來。又郎定切。耕部。 (1) 發出命令。《說文‧卩部》:“令,發號也。”《詩‧齊風‧東方未明》:“倒之顛之,自公令之。”毛傳:“令,告也。”《孟子‧離婁上》:“既不能令,又不 受命,是絕物也。”趙岐注:“不能令告鄰國,使之進退。”《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今操已擁百萬之,挾天子以令諸侯。” (2)命令;法令。《廣韻‧勁韻》:“令,律也,法也。”《周禮‧秋官‧朝士》:“犯令者刑罰之。”《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唐柳宗元《駁〈復仇議〉》:“編之於令,永為國典。”
(3)使;讓。《廣雅‧釋詁一》:“令,使也。”《戰國策‧趙策一》:“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唐王維《送劉司直赴安西》:“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清龔自珍《明良論二》:“而令合天下之人,舉辱國以辱其家。”
(4)文體名,帝王對臣民發佈的詔令或文告。《史記‧秦始皇本紀》:“命為制,令為詔。”《文心雕龍‧詔策》:“詔命動民,若天下之有風矣。降及七國,並稱曰令。”
(5)詞調、曲調名,即小令,又稱令曲,一般字少調短,如詞中的《十六字令》,元曲中的《叨叨令》之類。宋張炎《詞源‧令曲》:“詞之難於令曲,如詩之難於絕句。”
(6)酒令,飲酒時做的可分輸贏的游戲。唐劉禹錫等《春池泛舟聯句》:“杯停新令舉,詩動綵牋忙。”《紅樓夢》第四十回:“偺們先吃兩杯,今日也行一個令,纔有意思。”
(7)時令;季節。《廣雅‧釋詁四》:“令,禁也。”王念孫疏證:“鄭注‘月令’,令,謂時禁也。”《禮記‧月令》:“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草木生榮,國乃有恐;行夏令則其國乃旱,蟄蟲不藏,五穀復生。”《鏡花緣》第三十九回:“喜得正是小陽春當令。”
(8)善;美好。《爾雅‧釋詁上》:“令,善也。”《詩‧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聞令望。”鄭玄箋:“令,善也。”《漢書‧韋賢傳》:“即以令日, 遷太上、孝惠廟、孝文太后、考昭太后寢。”顏師古注:“令,善也,謂吉日也。”《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因是令節,約賢姪到來,家宴三杯。”又指怡悅。晉 湛方生《懷春賦》:“眄秋林而情悲,遊春澤而心令。”
(9)對他人親屬的敬稱。漢佚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唐李白《宣城長史弟昭贈雙鶴》:“令弟佐宣城,贈余琴溪鶴。”《儒林 外史》第三十一回:“小姪已經把他令郎令孫,都接在此侍奉湯藥。”間或指稱自己的親屬。南朝宋謝靈運《酬從弟惠連》:“末路值令弟,開顏披心胸。”
(10)召;請。《廣雅‧釋言》:“令,靚也。”又《釋詁二》:“靚、召,呼也。”王念孫疏證:“靚者,《說文》靚,召也。《史記》、《漢書》
通作請。”
(11)官名。1.古代政府某部門或機構的長官。如:《漢書‧百官公卿表下》有尚書令、大司農令、郎中令等。《史記‧陳涉世家》:“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 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漢書‧外戚傳》:“上官桀少時為期門郎,上奇其材力,遷為未央
廄令。”2.縣一級的行政長官。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西門豹為鄴令。”《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 石至三百石。”唐柳宗元《封建論》:“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並起。”
(12)連詞。表示假設關係(ling2),相當於“如果”、“假使”。《戰國策‧趙策三》:“此 彈丸之地,猶不予也;令秦復來攻,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後漢 書‧五行志一》:“見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
(13)姓。《史記‧孝文帝本紀》:“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司馬貞索隱:“顏遊秦以令是姓,勉是名,為中大夫。據《風俗通》,令姓,令尹子文之後也。”
(二)ling2《廣韻》郎丁切,平青來。又呂貞切。耕部。 (1)〔脊令〕即“鶺鴒”,鳥名。《詩‧小雅‧小宛》:“題彼脊令,載飛載鳴。”陸德明釋文:“令音零,本亦作鴒。” (2)〔令辟〕磚。後作“瓴甓”。《詩‧陳風‧防有鵲巢》“中唐有甓”毛傳:“甓,令適也。”陸德明釋文:“令音零,《字書》作瓴。”《漢書‧尹賞傳》:“穿地,方深各數丈,致令辟為郭。”顏師古注:“令辟,鹿钫瓦專钫瓦也。”
(3)聽從。後作“聆”。《呂氏春秋‧為欲》:“故古之聖王,審順其天而以行欲,則民無不令矣。”許維遹集釋:“令謂聽從也。令、聆古今字。”
(4)用同“零”。宋程垓《瑤階草》:“看誰似我孤令﹖”
(三)lian2 《廣韻》力延切,平仙來。〔令居〕古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甘肅永登西北。《廣韻‧仙韻》:“令,《漢書》云‘金城郡有令居縣’。顏師古又音零。”《史記‧匈奴列傳》:“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司馬貞索隱:“徐廣云,在金城,《地理志》云,張掖令居縣。”
(四)ling3 紙張計量單位,英語ream的音譯,原張的紙五百張為一令。

 
 誦習

1. 誦讀以學習。《史記·儒林列傳》:“﹝ 兒寬 ﹞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薛用弱 《集異記·王維》:“公主覽讀,驚駭曰:‘皆我素所誦習者,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 侯方域 《太常公家傳》:“嘗出,過裏塾,諸生皆誦習公所為文。”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十九:“和先生、同學疏遠了,和學校裏誦習研討的一切疏遠了。”

2. 背誦並熟習。 蘇軾 《<範文正公文集>敘》:“ 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 石守道 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 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


1.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ㄇ|ㄣˇ
漢語拼音 m 注音二式 m


憐恤﹑哀憐。如:「憐」。文選˙李密˙陳情表:「祖母劉臣孤弱,躬親撫養。」

憂傷。楚辭˙屈原˙九章˙惜誦:「惜誦以致兮,發憤以抒情。」

禍亂。文選˙班固˙幽通賦:「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以行謠。」


鏁=鎖



不彎曲的。如:「筆」﹑「線」。

不邪曲,沒有私心的。如:「正」﹑「耿」。

縱的﹑豎的。如:「行書寫」﹑「鉛線」。

行為或性格坦白爽快。如:「心口快」﹑「性子」。

呆板﹑僵硬。如:「兩眼發」﹑「雙腿僵」。

但﹑只﹑不過。孟子˙梁惠王上:「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竟然﹑居然。金˙元好問˙水調歌頭˙恨人閒詞:「恨人閒﹑情是何物,教生死相許?」水滸傳˙第一回:「我如此有眼不識真師,當面錯過。」

沒有間隔的。見「達」條。

抵得上。通「值」。史記˙卷三十˙平準書:「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幣,四十萬。」

抵擋。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魏之武卒不可以秦之銳士。」

當班﹑站勤。通「值」。金史˙卷十七˙哀宗本紀上:「日二人,備顧問。」

報酬﹑酬金。後漢書˙卷四十七˙班超傳:「為官寫書,受以養老母。」



 平易 基本解释

①平坦开阔:地势平易|地平易,利驰突。
②比喻性情温和宁静或态度和蔼谦逊:平易可亲|为人平易逊顺|平易则恬淡矣。
③浅近通俗:先生之言,平易易知。


 總持,佛教用語,又稱陀羅尼,或簡稱為咒,即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