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清· 梁启超
錢復回憶錄
基於個人的意志而具體表現於外的舉止動作。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打緊的那起混帳行子們背地裡說你,你總不留心,還只管和小時一般行為,如何使得。」
行者
0. 執行落實者
1. 出行的人。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行者甚眾,豈唯刑臣!”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 清閻爾梅《漁父辭》:“ 峒山居者笑行者,我自乘船君乘馬。” 清昭槤《嘯亭雜錄·用洪文襄》:“上笑曰:'譬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獲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也!'眾乃服。”2. 佛教語。即頭陀。行腳乞食的苦行僧人。 《三國演義》第七七回:“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3. 佛教語。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髮的出家者。 《釋氏要覽》卷上:“《善見律》雲:'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鉢,欲依寺中住者,名畔頭波羅沙。'今詳,若此方行者也。”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九:“院有行者,名宗顥。嘗給事公左右。及公作相, 顥已為僧。”《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 :“原來長者有兩個行者在身邊伏事。”4. 泛指修行佛道之人。 《觀無量壽經》:“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幾箇參頭行者,著箭後即時坐化。”5. 《西遊記》中 孫悟空 的別名。 《西遊記》第十四回:“猴王道:'不勞師父盛意,我原有個法名,叫做孫悟空。' 三藏歡喜道:'也正合我們的宗派。你這個模樣,就像那小頭陀一般,我再與你起個混名,稱為行者好麼?'”
領頭字
| |
---|---|
為 | |
解形
| |
《說 文》:“為,母猴也,其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闯伛,古文為,象兩母猴相對形。”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案:(為)从爪,从象,絕不見母猴之狀,卜辭作手牽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勞,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馬以前。”按:通行體作“為”。 | |
注音
|
釋義
|
(一)wei2《廣韻》薳支切,平支云。歌部。 | (1)
製作;創作。《爾雅‧釋言》:“作,為也。”《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鄭玄注:“為,作也。”唐
柳宗元《斷刑論》:“余既為《斷刑論》,或者以《釋刑》復於余。”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明魏學洢《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治理。《小爾雅‧廣詁》:“為,治也。”《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國語‧周語上》:“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
為民者宣之使言。”《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宋王安石《答揚州劉原甫》:“為生晚更拙,懷祿尚遲留。” (3)治療。《廣雅‧釋詁一》:“為,瘉也。”《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杜預注:“為,猶治也。”《山海經‧中山 經》:“又東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谟鄄狼,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郭璞注:“為,治 也。”漢賈誼《大都》:“失今弗治,必為錮疾,後雖有扁鵲,弗能為已。” (4)學習;研究。《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韓非子‧亡徵》:“群臣為學,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陳奇猷集釋:“此所謂為學者,乃謂治儒、墨之學者也。” (5)種植;營作。《戰國策‧東周》:“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鮑彪注:“為,謂種之。”《史記‧五帝本紀》:“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司馬貞索隱:“‘為’依字讀。春言東作,夏言南為,皆是耕作營為勸農之事。” (6)設置;建立。《商君書‧君臣》:“民眾而姦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後漢書‧袁紹傳》:“(公孫度)越海收東萊諸縣,為營州刺史,自 立為遼東侯、平州牧。”李賢注:“為猶置也。”唐柳宗元《封建論》:“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 剿”》:“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7)取;謀求。《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俞樾平議:“《廣雅‧ 釋詁》:‘取,為也。’然則‘為’亦猶‘取’也。指窮於為薪者,指窮於取薪也。”《荀子‧王霸》:“將以為樂,乃得憂焉;將以為安,乃得危焉;將以為福, 乃得死亡焉,豈不哀哉!” (8)演奏;吟唱。《漢書‧楊敞傳附楊惲》:“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法雲寺》:“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為《壯士歌》、《項羽吟》。”唐白居易《琵琶引》:“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綠腰。” (9)幹;搞;辦。《書‧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為。”鄭玄注:“布力立治之功,汝群臣當為之。”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宋王安石《乞致仕表》:“昔也壯時,尚無可紀,今而耄矣,豈有能為﹖”魯迅《南腔北調集‧諺語》:“專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 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 (10)充當;擔任。《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唐黃巢《題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明方孝孺《豫讓》:“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魯迅《集外集‧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11)成;變成;成為。《廣雅‧釋詁三》:“為,成也。”《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荀子‧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於 水。”《淮南子‧本經》:“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高誘注:“不為,不成也。”《史記‧五宗世家》:“王服所犯,遂自殺。國除, 地入于漢,為廣陵郡。”唐柳宗元《封建論》:“故近者聚而為群。” (12)行為。《國語‧晉語七》:“諸侯之為,日在君側,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韋昭注:“為,行也。”《韓非子‧問田》:“憚亂主闇上之患 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清王夫之《張子正蒙 注‧太和篇》:“其靜也異于下愚之靜,則其動也異于下愚之動,充五常百順之實以宰百為,志繼而事亦述矣。” (13)用。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為,猶‘用’也。”《左傳‧桓公六年》:“在我而已,大國何為﹖”《穀梁傳‧成公七年》:“雩不月而時,非之 也;冬無為雩也。”《淮南子‧主術》:“為智者務於巧詐,為勇者務於鬥爭。”《齊民要術‧序》:“故趙過始為牛耕,實勝耒耜之利。” (14)施;給與。《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將為臧紇田。”杜預注:“與之田邑。”《老子》第八十一章:“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朱謙之校釋引嚴可均曰:“‘既以為人’御注作‘與人’。” (15)有。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家大人曰:為,猶‘有’也。”《左傳‧成公十二年》:“若讓之以一矢,禍之大者,其何福之為﹖”《孟子‧滕文公 上》:“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趙岐注:“為,有也。雖小國亦有君子,亦有野人。”《論衡‧藝增》:“太平之世,家為君子,人有禮 義。”唐柳宗元《斷刑論》:“春夏之有雷霆也,或發而震,破巨石,裂大木,木石豈為非常之罪也哉﹖”清王夫之《讀通鑑論‧獻帝‧一八》:“覬之為功於曹 氏,與棗祗均,而覬尤大矣。” (16)通“謂(<現代音>wei4<\/現代音>)”。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家大人曰:為,猶謂也。”1.認為。《墨 子‧公輸》:“宋所為無雉兔狐貍者也。”孫詒讓閒詁:“為,《宋策》作‘謂’,字通。”《穀梁傳‧宣公二年》:“天乎天乎!予無罪,孰為盾而忍弒其君者乎 ﹖”《列子‧湯問》:“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2.叫做;稱為。《荀子‧勸學》:“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說苑‧ 臣術》:“從命利君為之順,從命病君謂之諛。” (17)是。《論語‧微子》:“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唐杜甫《垂老別》:“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天工開物‧粹精‧攻麥》:“凡小麥,其質為麵。”魯迅《吶喊‧故鄉》:“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18)使。《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王弼注:“為,猶使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今君疾病,為諸侯憂,是祝史之罪也。”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三十九:“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 (19)代詞。表示第三人稱,相當於“其”。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二:“為,猶其也。為訓其猶于訓其也,為、于古字通用。”《墨子‧雜守》:“守數令 騎若吏,行旁視,有以知為所為。”《孟子‧公孫丑下》:“ 蚔鼁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孫奭疏:“蚳圭鄄黽諫於王而王不用其諫,乃致其臣而去 之。” (20)介詞。1.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相當於“被”。《論語‧子罕》:“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韓非子‧ 五蠹》:“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唐杜甫《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從來禦魑魅,多為才名誤。”毛澤東《紀念白求恩》:“從前蝉 钫戔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2.表示時間或處所,相當於“於”、“在”。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家大 人曰:為,猶於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淮南子‧氾論》:“今之時人,辭官而隱處為鄉邑之下,豈可同 哉!”3.表示對象或處所,相當於“於”、“對”、“向”。《穀梁傳‧僖公二十年》:“五月,己巳,西宮災,謂之新宮,則近為禰宮。”王引之釋詞:“言近 於禰宮也。”《竹書紀年》卷下:“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白衰皆降為秦師。”王引之釋詞:“言降於秦師也。”《戰國策‧秦策四》:“魏伐邯 鄲……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從。”王引之釋詞:“言朝於天子也。”《史記‧五帝本紀》:“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晉陶 潛《桃花源記》:“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4.表示對象,相當於“與”、“同”。《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 謀。” (21)連詞。1.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家大人曰:為,猶與也。”《孟子‧公孫丑下》:“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 之。”王引之釋詞:“言得之與有財也。”《漢書‧匈奴傳下》:“屠耆單于使日逐王先賢撣兄右奧鞬王為烏藉都尉各二萬騎,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2.表示 承接關係,相當於“則”、“就”。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為,猶則也。”《論語‧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莊子‧寓 言》:“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王引之釋詞:為,亦則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霧露病 死,陛下為有殺弟之名,柰何!”3.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家大人曰:‘為,猶如也;假設之詞也。’”《國 語‧晉語八》:“匠人請皆斲之,文子曰:‘止,為後世之見之也,其斲者,仁者之為也,其礱者,不仁者之為也。’”韋昭注:“為,使也。”《韓非子‧內儲說 下》:“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近王,必掩口。”《呂氏春秋‧長見》:“臣之御庶子鞅,願王以國聽之也。為不能聽,勿使出境。”《史記‧宋微子世家》:“今 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列子‧說符》:“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汝必無受利 地。’”4.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抑”、“或”。《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 年策秀才文五首》之三:“豈薪槱之道未弘,為網羅之目尚簡﹖”宋劉辰翁《摸魚兒‧和柳山悟和尚與李同年嘉龍韻》:“今又古,是楚對凡亡,為是凡亡楚 ﹖”5.表示連接關係,相當於“和”、“與”。《戰國策‧齊策二》:“犀首以梁為齊戰於承匡而不勝。” (22)助詞。1.用於名詞性偏正結構中,相當於“之”、“的”。《詩‧大雅‧卷阿》:“豈弟君子,四方為則。”《後漢書‧馬援傳》:“(援)常謂賓客 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2.賓語前置的標志。《孟子‧告子上》:“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荀子‧禮論》: “故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3.附於單音形容詞後,表示程度、範圍的加深或擴大。如:大為高興;廣為流傳。4.附於表示程度的 單音副詞後,加強語意。如:甚為重要;極為不滿。 (23)語氣詞。1.用於句尾,表示反詰、疑問,多與“何”相配合使用。《論語‧顏淵》:“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墨子‧公輸》:“夫子何命焉為 ﹖”《楚辭‧漁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晉書‧王湛傳》:“濟嘗詣湛,見床頭有《周易》,問曰:‘叔父何用此為﹖’”2.用於句尾,表示 感嘆。《莊子‧逍遙遊》:“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后》:“帝曰:‘今故告之,反怒為!’”明夏允彝《幸存錄‧流寇大 略》:“居民見兵入,皆倉皇走。寇慰之曰:‘大兵不殺人,毋用遁走為也!’” (24)姓。《廣韻‧支韻》:“為,姓。”《通志‧氏族略三》:“為氏,姬姓,魯昭公子公為之後,以字為氏。後漢南郡太守為昆。” |
(二)wei4《廣韻》于偽切,去寘云。歌部。 | (1)
佑助;幫助。《廣韻‧寘韻》:“為,助也。”《詩‧大雅‧鳧鷖》:“公尸燕飲,福祿來為。”鄭玄箋:“為,猶助也。”《韓非子‧二柄》:“越官則死,不當
則罪,守業其官所言者貞也,則群臣不得朋黨相為矣。”《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尉將之入軍門,行令軍中曰:‘為呂氏右襢,為劉氏左襢。’軍中皆左襢
為劉氏。”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前時少年,勇於為人,不自貴重顧藉。”
(2)副詞。將。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為,猶‘將’也。”《詩‧豳風‧七月》:“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陸德明釋文:“曰為,上音越,
下音于偽反。”朱熹集傳:“語其婦子曰:‘歲將改矣。’”《孟子‧梁惠王下》:“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趙岐注:“克告君以孟子之賢,君將欲來。”《史
記‧韓信盧綰列傳》:“高后時,盧綰妻子亡降漢,會高后病,不能見,舍燕邸,為欲置酒見之。高后竟崩,不得見。” (3)介詞。1.表示原因,相當於“因”、“由於”。《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唐杜荀鶴《亂後逢村叟》:“因供寨木無桑柘,為 著鄉兵絕子孫。”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歷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2.表示對象,相當於 “替”、“給”。《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孟子‧離婁上》:“為叢敺爵者,鸇也;為湯、武敺民 者,桀與紂也。”唐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明方孝孺《豫讓》:“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聲名烈 烈。”3.表示目的,相當於“為了”。唐秦韜玉《貧女詩》:“最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毛澤東《為人民服務》:“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 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4)通“偽”。裝作;假裝。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為,栏借為偽。”《左傳‧成公九年》:“我出師以圍許,為將改立君者,而紓晉使,晉必歸 君。”陸德明釋文:“為,本或作偽。”《漢書‧淮南王傳》:“(淮南王)欲如伍被計,使人為得罪而西。”顏師古注引蘇林曰:“詐作得罪人而西也。” |
遲留
停留;逗留。漢王充《論衡·狀留》:“賢儒遲留,皆有狀故。” 唐韓愈《別知賦》:“倚郭郛而掩涕,空盡日以遲留。” 宋沉遘《過冀州聞介甫送虜使當相遇繼得移文又以詩見寄次韻和答》:“聞報故人當遅留,便臨近舘為邂逅。”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念秧》 :“僕終疑其偽,陰與主人謀,遲留不進,相失,遂杳。”
魑魅
《春秋左傳·文公十八年》
「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晉·杜預注:「投,棄也。裔,遠也。放之四遠,使當螭魅之災。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
《春秋左傳·宣公三年》
「螭魅罔兩。」晉·杜預注:「螭,山神,獸形。魅,怪物。」
居士
「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晉·杜預注:「投,棄也。裔,遠也。放之四遠,使當螭魅之災。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
《春秋左傳·宣公三年》
「螭魅罔兩。」晉·杜預注:「螭,山神,獸形。魅,怪物。」
居士
稱隱居的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穀見之。」 | |
佛教稱在家佛教徒。維摩詰所說經˙卷上:「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清˙錢謙益˙莆陽陳氏壽讌詩:「方床竺几夾窗紗,人說毘耶居士家。」こじ 1 【▽居▽士】
(1)仕官せず民間にある高い学徳の人。処士。
(2)〔仏〕〔梵 ghapati〕(ア)在俗の男子仏教徒。在家。優婆塞(うばそく)。 (イ)近世以後の禅宗で、在家の座禅修行者。 (ウ)成人男子の戒名の末尾に添える語の一。信士より格が高く、女性の大姉に当たる。 →大姉 (3)性格などを表す語に付いて、そのような男子である意で用いる。 「謹厳―」 三省堂提供「大辞林 第二版」より凡例はこちら 張瑞麟 通信: "關於「居士」一詞,《翻譯名義集》卷二云: 迦羅越。大品經中。居士是也。楞嚴云。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普門疏 迦羅越即梵文 कुलपति (kulapati )之音譯,居士則為義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