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窩心脫產 高行健

專訪高行健:兩岸文字不必強求統一 (2010/04/17 11:33)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在台灣參加21世紀世界華文文學高峰會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兩岸文化發展上,台灣已經是全球華人華文出版重鎮,兩岸文字雖有繁體、簡體之別,少數詞彙語意也有不同,但這種小差異無妨,若以各地英文、法文為例,文字不必強求統一。

高行健1940年生,江西贛州人,北京外語學院法語系畢業,198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旅居歐洲,現為法國公民,長居巴黎。1992年獲法國藝術 與文學騎士勳章,2000年因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著作,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他提出的「創作美學」,超越意識形態與哲學框 架和思辨,直接訴諸文學藝術創作,是中國實驗戲劇和現代小說的先驅,此外他也是畫家、戲劇導演,以及翻譯家。

對於兩岸使用文字有繁體、簡體之別,高行健向中評社表示,撇開文化傳承的意義,他是主張繁體字的,因為他小時候就是學繁體字,現在寫作他也都使用繁體字。

他指出,簡體字是1949年以後、甚至更晚約1951年文字改革,當年為了普及教育等種種理由才改變的,但簡化字作得太匆忙了。

對於兩岸少數詞彙語意不同,例如台灣的「窩心」是指欣慰、舒服,大陸是指揪心,台灣的「脫產」語意為逃避債信,大陸卻是離開生產單位。對此,高行健認為,問題不大。

他指出,兩岸詞彙語意若有不同,恐怕也是萬分之一的差異,這其實就像方言,日常使用的普通話,其實是不斷從方言裡吸收營養所呈現出來的,因此方言豐富了普通話。

他說,普通話的發展,台灣有很多新的說法,大陸當然也有很多新說法,兩岸都可以創造新語彙,即使是英文、法文,各國用法也各有差異,詞彙用語也有不同,這種小差異無妨,並不需要統一,正如同文學創作是不分國界的,因此文字不必強求統一。

至於兩岸文學發展的差異,高行健認為這其中牽涉的東西太多,要談並不容易,而且他離開大陸22年,更不適合妄加評論,但兩岸文化發展上,台灣擁有 華文出版的優良條件,出版言論自由度高,而且出版界十分熱心的替世界華人作家出版作品,等於是對寫作的一大鼓勵,因此台灣現在已是全球華人華文出版重鎮, 也是國際性出版的重要基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