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清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墓誌銘。她希望離世的時候,眾人可以記得:「這個人興沖沖地過了一輩子!」
"故家縱出了紈褲子弟 仍有點大家氣象 不至於與跟班混同"
周作人 1939/12/22 "旗人著述"
紈褲子弟 | ||||
注音一式 ㄨㄢˊ ㄎㄨˋ ㄗˇ ㄉ|ˋ | ||||
漢語拼音 w n k z d | 注音二式 w n k t d | |||
相似詞 膏粱子弟、公子哥兒 | 相反詞 | |||
|
15. 紈素 | ||||
注音一式 ㄨㄢˊ ㄙㄨˋ | ||||
漢語拼音 w n s | 注音二式 w n s | |||
|
王羲之的六角竹扇
羲之當年所書寫的六角竹扇,已無實物可考,但推測應近似於南宋古墓所出土的文物,是以細竹絲精密編成,造型略彷彿「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手拿的那一把竹扇,但上頭有兩個尖角才對。
王羲之的六角竹扇
根據「晉書.王羲之傳」有一段:
「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
至於大書法家王羲之在那位老婦人的「六角竹扇」上,書寫的內容是甚麼呢?根據我的推論,六朝人文章是駢體文,是四、六對句,所以「蘭亭序」句子都是以四字為主,但羲之少為人知的「蘭亭詩」卻有五言、四言各一首,其五言詩如下: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閬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
因此推論羲之在扇面上書寫一些五言詩句,是極有可能的。
當然,羲之當年所書寫的六角竹扇,已無實物可考,但推測應近似於南宋古墓所出土的文物,是以細竹絲精密編成,造型略彷彿「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手拿的那一把竹扇,但上頭有兩個尖角才對。相較之下,我小時候搧火爐用的竹片扇,實在粗糙又呆板。
東晉熱賣商品──
廣東蒲葵扇
另一件有關扇子的趣事,同樣發生在東晉,主角換成謝安,據「續晉陽秋」中記載:
「安鄉人有罷中宿縣詣安者,安問其歸資。答曰:『嶺南凋弊,唯有五萬蒲葵扇,又以非時為滯貨。』安乃取其中者捉之,於是京師士庶競慕而服焉。價增數倍,旬月無賣。」
想不到中國四 世紀中葉的南京城,有一年秋冬,最新潮的商品,竟然是一把曾經過季滯銷的廣東蒲葵扇。透過這則故事,可以想見謝安當年,魅力真是無可擋,只要他出席剪綵宴 會時,手中輕搖葵扇,那股風流瀟灑勁兒,肯定滿城風靡。難怪京師數萬粉絲,一個月之內,就將五萬把葵扇,搶到缺貨。比照現今滿街人手一個名牌包包,不也是 一樣呢?
千年紈扇
再來,要談一下我小學時那把「價值高昂」的蠶絲圓扇了,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漢班婕妤那首有名的「怨歌行」(節錄前四句):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月。裁為合歡扇,團團如明月。」
其中所提到,鮮潔如霜月的「紈素」其實就是素絹,由高級的蠶絲所織成,這種圓形中間帶柄的紈扇,才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最長久的扇子,從西元 前一世紀東漢的班婕妤算起,一直到西元十五世紀初葉明朝永樂以後,因摺扇興起,才改變中國人用扇的習慣。整整一千五百多年,不分男女老少,全都適用。因此 故宮所收藏的宋、元扇面書畫,全是畫在這種圓形絹布上。
把摺扇當作生活記錄與
旅遊明信片
最後,也就是現今廣為流行的摺扇,據考證,其實是元朝時,從日本傳到韓國,再傳到中國的。但是,經過明、清兩代文人與書畫家的努力與推廣,形成中國獨特的書畫藝術表現形式,又因為可以摺合,適於攜帶,故後來居上,成為主流。
我曾經在古董店買到一些老舊摺扇,其中一把題了七首詠秦淮的絕句,署名玄玄老翁蕭方駿,茲錄其中一首:
玉溝碧水鴨頭新,流入秦淮更幾春。舊苑祇今零蔓草,枉將遺事悼隋陳。
詩書俱佳,真可謂風流倜儻,令人神往。
記得有一年遊杭州西湖時,逛吳山夜市,買了幾把王星記小摺扇,回家畫西湖小景,一則當遊記寫生;一則權充風景明信片,分贈親友,一舉兩得。也圓了我小時候沒有完成的的書生美夢。
關於摺扇,也有一件令我感傷的事,約七年前,我在冬山鄉大進村一座山神廟山坳處,發現兩株樹高一樓,樹齡約百歲的原生單瓣紅山茶,葉面光亮如綠釉,展如手掌;紅花艷如胭脂,約有拳頭大小,折得一枝,歸來趕緊依樣寫生,畫在摺扇上。
明年冬天,興沖沖地重訪山神廟時,卻只見兩個平整的樹頭,兩旁被電鋸截斷的樹枝散落滿地,因為該山坳已被填土重整,要新蓋一座修行的道場。每當展玩這把摺扇時,鮮艷的畫面上,卻總難掩一股揮之不去的惆悵之情。
興沖沖
同“興匆匆”。茅盾《子夜》七:“李麻子從莫干丞手里拿了錢,就興沖沖地走了。”周而復《白求恩大夫》三:“九旅的方主任帶了王旅長的介紹信,從靈丘河浙村興沖沖地趕來。”
解釋:
鬧笑話的兩岸字典
"妤"沒意思
陳南妤,台灣台南人,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外文所碩士,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Universidad de Valencia)文學博士,現任東海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譯有《少年奇妙幻旅》(1995)。
王羲之的六角竹扇
根據「晉書.王羲之傳」有一段:
「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
至於大書法家王羲之在那位老婦人的「六角竹扇」上,書寫的內容是甚麼呢?根據我的推論,六朝人文章是駢體文,是四、六對句,所以「蘭亭序」句子都是以四字為主,但羲之少為人知的「蘭亭詩」卻有五言、四言各一首,其五言詩如下: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閬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
因此推論羲之在扇面上書寫一些五言詩句,是極有可能的。
當然,羲之當年所書寫的六角竹扇,已無實物可考,但推測應近似於南宋古墓所出土的文物,是以細竹絲精密編成,造型略彷彿「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手拿的那一把竹扇,但上頭有兩個尖角才對。相較之下,我小時候搧火爐用的竹片扇,實在粗糙又呆板。
東晉熱賣商品──
廣東蒲葵扇
另一件有關扇子的趣事,同樣發生在東晉,主角換成謝安,據「續晉陽秋」中記載:
「安鄉人有罷中宿縣詣安者,安問其歸資。答曰:『嶺南凋弊,唯有五萬蒲葵扇,又以非時為滯貨。』安乃取其中者捉之,於是京師士庶競慕而服焉。價增數倍,旬月無賣。」
想不到中國四 世紀中葉的南京城,有一年秋冬,最新潮的商品,竟然是一把曾經過季滯銷的廣東蒲葵扇。透過這則故事,可以想見謝安當年,魅力真是無可擋,只要他出席剪綵宴 會時,手中輕搖葵扇,那股風流瀟灑勁兒,肯定滿城風靡。難怪京師數萬粉絲,一個月之內,就將五萬把葵扇,搶到缺貨。比照現今滿街人手一個名牌包包,不也是 一樣呢?
千年紈扇
再來,要談一下我小學時那把「價值高昂」的蠶絲圓扇了,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漢班婕妤那首有名的「怨歌行」(節錄前四句):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月。裁為合歡扇,團團如明月。」
其中所提到,鮮潔如霜月的「紈素」其實就是素絹,由高級的蠶絲所織成,這種圓形中間帶柄的紈扇,才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最長久的扇子,從西元 前一世紀東漢的班婕妤算起,一直到西元十五世紀初葉明朝永樂以後,因摺扇興起,才改變中國人用扇的習慣。整整一千五百多年,不分男女老少,全都適用。因此 故宮所收藏的宋、元扇面書畫,全是畫在這種圓形絹布上。
把摺扇當作生活記錄與
旅遊明信片
最後,也就是現今廣為流行的摺扇,據考證,其實是元朝時,從日本傳到韓國,再傳到中國的。但是,經過明、清兩代文人與書畫家的努力與推廣,形成中國獨特的書畫藝術表現形式,又因為可以摺合,適於攜帶,故後來居上,成為主流。
我曾經在古董店買到一些老舊摺扇,其中一把題了七首詠秦淮的絕句,署名玄玄老翁蕭方駿,茲錄其中一首:
玉溝碧水鴨頭新,流入秦淮更幾春。舊苑祇今零蔓草,枉將遺事悼隋陳。
詩書俱佳,真可謂風流倜儻,令人神往。
記得有一年遊杭州西湖時,逛吳山夜市,買了幾把王星記小摺扇,回家畫西湖小景,一則當遊記寫生;一則權充風景明信片,分贈親友,一舉兩得。也圓了我小時候沒有完成的的書生美夢。
關於摺扇,也有一件令我感傷的事,約七年前,我在冬山鄉大進村一座山神廟山坳處,發現兩株樹高一樓,樹齡約百歲的原生單瓣紅山茶,葉面光亮如綠釉,展如手掌;紅花艷如胭脂,約有拳頭大小,折得一枝,歸來趕緊依樣寫生,畫在摺扇上。
明年冬天,興沖沖地重訪山神廟時,卻只見兩個平整的樹頭,兩旁被電鋸截斷的樹枝散落滿地,因為該山坳已被填土重整,要新蓋一座修行的道場。每當展玩這把摺扇時,鮮艷的畫面上,卻總難掩一股揮之不去的惆悵之情。
興沖沖
同“興匆匆”。茅盾《子夜》七:“李麻子從莫干丞手里拿了錢,就興沖沖地走了。”周而復《白求恩大夫》三:“九旅的方主任帶了王旅長的介紹信,從靈丘河浙村興沖沖地趕來。”
解釋:
- 興致高昂,心情喜悅。如:「他興沖沖跑回家,告知大哥得獎的消息。」
鬧笑話的兩岸字典
"妤"沒意思
陳南妤,台灣台南人,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外文所碩士,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Universidad de Valencia)文學博士,現任東海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譯有《少年奇妙幻旅》(1995)。
1. | 班婕妤 | ㄅㄢ ㄐ|ㄝˊ ㄩˊ |
2. | 婕妤/倢妤 | ㄐ|ㄝˊ ㄩˊ 漢朝女官名 |
3. | 妤 | ㄩ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