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祇洹精舍 | ||||
注音一式 ㄑ|ˊ ㄩㄢˊ ㄐ|ㄥ ㄕㄜˋ | ||||
漢語拼音 q yu n j n sh | 注音二式 ch yu n j ng sh | |||
|
領頭字
| |
---|---|
師 | |
解形
| |
《說
文》:“師,二千五百人為師。从关,从蝇。蝇,四关眾意也。黹1伛,古文師。”孔廣居疑疑:“蝇俗作堆,積聚也,聚則眾,林钫荠則寡,故
蝇有眾意。关,俗作匝,周遍也,寡則不周,故匝亦有眾意。眾必有長以率之教之,故又為師長字。”嚴可均校議:“‘眾意’下當有蝇亦聲。”按:甲、金文多以蝇、关為師。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二千五百人爲師。從帀從𠂤 。𠂤 ,四帀,眾意也。疎夷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二千五百人爲師。小司徒曰。五人爲伍。五伍爲㒳。五㒳爲卒。五卒爲旅。五旅爲師。師,眾也。京師者,大眾之稱。眾則必有主之者。週禮師氏注曰。師,敎人以道者之稱也。黨正旅師閭胥注曰。正師胥皆長也。師之言帥也。從帀。從𠂤 。會意。疎夷切。十五部。𠂤四帀眾意也。𠂤下曰。小𨸏也。小𨸏而四圍有之。是眾意也。說會意之恉。 | |
注音
|
釋義
|
(一)shi1《廣韻》疏夷切,平脂生。脂部。 | (1)
古代軍隊編制的一級,以二千五百人為師。《說文‧关部》:“師,二千五百人為師。”《詩‧小雅‧采芑》:“陳師鞠旅。”鄭玄箋:“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
為旅。”《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鄭玄注:“師,二千五百人。軍,萬二千五百人。此皆
先王所因農事而定軍令者也。”按:今為隸屬於軍的軍隊編制單位,下轄若干旅或團。
(2)軍隊。《詩‧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隱公十年》:“取三師焉。”杜預注:“師者,軍旅之通稱。”宋陸游《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3)眾人。《爾雅‧釋詁下》:“師,眾也。”邢昺疏:“皆謂眾夥也。”又《釋言》:“師,人也。”郭璞注:“謂人眾。”《詩‧大雅‧韓 奕》:“溥彼韓城,燕師所完。”毛傳:“師,眾也。”《楚辭‧天問》:“不任汩鴻,師何祷尚之﹖”王逸注:“師,眾也。”《漢書‧元帝紀》:“震 驚朕師。”顏師古注:“師,眾也。” (4)古代行政區劃單位。十都為師。《廣雅‧釋地》:“十都為師。”《尚書大傳》卷四:“古人處師,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 (5)都邑。《書‧洛誥》:“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詩‧大雅‧公劉》:“京師之野,于時處處。”馬瑞辰通釋引吳斗南曰:“京者,地名;師者,都邑之稱。”唐中宗《停親謁乾陵敕》:“頃迴方钫仂洛師,停輿京邑。” (6)古官名。1.“太師”的省稱。周代輔佐國君的官。《書‧召奭》:“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左右。”《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毛傳:“師,太師,周之三公也。”2.“師氏”的省稱。周代教民的官。《周禮‧天官‧大宰》:“三曰師,以賢得民。”鄭玄注:“師,諸侯師氏,有德 行以教民者。”賈公彥疏:“謂諸侯以下立教學之官為師氏,有以三德三行使學子歸之,故云以賢得民。民則學子是也。”3.軍事長官。《左傳‧成公十八年》: “旅不偪師。”杜預注:“師,二千五百人之帥也。”《史記‧宋微子世家》:“七曰賓,八曰師。”裴駰集解引鄭玄曰:“掌軍旅之官。”4.古代凡專掌一職之 官皆稱“師”。《周禮‧天官‧追師》:“追師,掌王后之首服。”賈公彥疏:“追師,掌冠冕之官。”又《醫師》:“醫師,掌醫之政令。”賈公彥疏:“醫師者,眾醫之長,故掌醫之政令。”《史記‧周本紀》:“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5.特指樂官。《左傳‧襄公十年》:“舞師題以旌夏。”杜預注: “師,樂師也。”《呂氏春秋‧仲夏紀》:“命樂師,修鞀鞞鼓。”高誘注:“師,樂官之長也。”《禮記‧樂記》:“子贛見師乙而問焉。”鄭玄注:“師,樂官 也。” (7)掌握專門知識或精通某種技藝的人。如:黹厂豆寸伛師;技師;工程師。《孟子‧告子上》:“今有場師。”趙岐注:“場師,治場圃者。”《鹽鐵論‧本議》:“農、商、工、師,各得所欲。”宋王安國《西湖春日》:“人間幸有簑兼笠,且上漁舟作釣師。” (8)先生;老師。《釋名補遺‧官職訓》:“古者稱師曰先生。”《玉篇‧关部》:“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史記‧李斯列傳》:“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9)榜樣。《玉篇‧关部》:“師,範也。”《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法言‧學行》:“師者,人之模範也。”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六:“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 (10)出師征伐。《周禮‧地官‧州長》:“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賈公彥疏:“師,謂征伐。”又《春官‧肆師》:“凡師、甸,用牲于社宗,則為位。”賈公彥疏:“師,謂出師征伐。” (11)效法;學習。《玉篇‧关部》:“師,象他人也。”《書‧皋陶謨》:“百僚師師。”孔傳:“師師,相師法。”《史記‧秦始皇本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唐韓愈《答劉正夫書》:“師其意,不師其辭。” (12)對僧、尼、道士的尊稱。如:法師;禪師。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以是寶貨山積,惟用寫佛經,施尼師而已。”宋陸游《老學菴筆記》卷九:“問馭卒此何處﹖答曰:‘師塔也。’蓋謂僧所葬之塔。” (13)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 ,坎下坤上。《易‧師》:“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孔穎達疏:“所以象稱地中有水,欲見地能包水,水又眾大,是容民畜眾之象。” (14)神名。《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鄭玄注引鄭司農云:“風師,箕也;雨師,畢也。”賈公彥疏:“凡此所祭皆天神也。” (15)犬或豬雙胎生者稱“師”。《爾雅‧釋獸》:“豕生三豵,二師,一特。”邢昺疏:“其生子二者為師。”又《釋畜》:“犬生三,猣;二,師;一,玂。” (16)同“獅”。《漢書‧西域傳贊》:“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栱門有四力士、四師子。”唐李白《方城張少公廳畫師猛讚》:“師猛在圖,雄姿奮發。” (17)姓。《通志‧氏族略四》:“師氏,《風俗通》:‘師,樂人瞽者之稱。’晉有師曠,魯有師乙……望出琅邪、平原、太原。”《左傳‧桓公二年》:“師服曰。”杜預注:“師服,晉大夫。” |
1. 師事 | ||||
注音一式 ㄕ ㄕˋ | ||||
漢語拼音 sh sh | 注音二式 sh sh | |||
|
妙法蓮華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
---|
基本教義 |
三法印 四聖諦 八正道 佛性 三寶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無漏學 十二因緣 |
修行位階 |
佛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龍樹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蓮花生 惠能 虛雲 印光 |
宗派 |
大乘 小乘 上座部 藏傳 漢傳 顯 密 宗 教 |
佛教典籍 |
法華經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日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壇經 阿含經 百喻經 涅槃經 圓覺經 大般若經 大智度論 成實論 瑜伽師地論 |
聖地 |
八大聖地 四大菩薩道場 |
相關內容 |
藝術 制度 歷史 音樂 |
維基主題:佛教 |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爲「經中之王」。
目錄[隱藏] |
[編輯] 歷史淵源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法華經》成立年代約紀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 (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可見本經之成立年代較以上諸經為早。本經於西北印度結集,最初經本不太完整,而是像《華嚴經》 一樣,次第結集、增編而成。「序品」、「方便品」、「譬喻品」相繼成立;其次,「見寶塔品」、「勸持品」成立,接著是「從地湧出品」、「如來壽量品」、 「如來神力品」。較後再加入「分別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其中「見寶塔品」被認為是反映了菩薩團體以佛塔為中心之信仰。「壽量品」則反映了菩薩們的 佛陀觀 —— 將佛陀視為體現永恆生命者,久已成就,壽命無量。
「提婆達多品」最後出現,為強調流通本經的功德所增。即使像提婆達多這樣犯了五無間罪的罪大惡極者,由於往昔將《法華經》傳給因地修行的世尊,由此功德,也能被授記成佛。由此可見,經典的成立,除受到當時思想界的影響之外,與當時的地域、文化、社會、風俗習慣也息息相關。
[編輯] 法華宗旨
在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或小乘, 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 「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化城喻品」所說),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 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編輯] 各品大意
第一序品: 是本經的總序,佛說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因疑發問,文殊師利菩薩作答:過去諸佛宣說《法華經》前,皆現此瑞。暗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第二方便品: 此品與壽量品,是《法華經》的兩大中心,為本經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稱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說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說三乘之教,今日所說才是佛的真實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
第三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止的七品,是將方便品內容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加以說明。本品說明舍利弗最先領解佛意,故被授記為華光如來。佛將三界譬喻為火宅,將三乘喻為「羊、鹿、牛三車」,將一佛乘喻為「大白牛車」,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車一車」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深義。
第四信解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於上品領解佛意。佛更說「長者窮子」喻,佛喻為大慈悲的長者,三乘譬喻為窮子,導出「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的結論。
第五藥草喻品: 佛應四人之請,更以「三草二木」將人天二乘譬喻為大、中、小藥草,將上根、下根菩薩喻為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智慧譬喻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諸種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潤澤成長,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第六授記品: 授大迦葉等四人將來成佛之記。
第七化城喻品: 先說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聽講《法華經》而轉為菩薩沙彌,後乃成佛。次說「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為入佛智慧、最終成佛。
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 富樓那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記。次說「系珠喻」,五百弟子雖都懷有佛種,但未開悟,由煩惱覆藏,如衣里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處於窮困之境。
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 阿難、羅睺羅為上首。
第十法師品: 佛在世或滅度後,凡隨喜聽聞《法華經》者均授予成佛的記別。又舉出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本經的「五種法施」和供養本經的「十種」功德。說謗法者之罪,並說鑿井喻。
第十一見寶塔品: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證明釋尊所說真實不虛。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淨土,分身諸佛咸集,開多寶佛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尊同座。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 說如來往昔求法,師事阿私仙得聞妙法。又授提婆達多成佛記。文殊入龍宮說《法華經》,八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證明《法華經》功德廣大。
第十三勸持品: 藥王、大樂說和兩萬菩薩,各各發願弘揚《法華經》。被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及學無學八千人,以及八十萬億那由他無數菩薩,皆誓願弘此經典。
第十四安樂行品: 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並以轉輪聖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來譬喻佛不輕易講說經中最尊最勝的《法華經》。
第十五從地湧出品: 六萬恆沙菩薩及其眷屬從地湧出,大眾疑惑,不知此等恆河沙數菩薩為誰之弟子?從何處而來?此為佛開顯「久遠實成」佛果的序曲。
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釋尊說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說「佛壽長遠」、「佛身常住」。以良醫之譬喻說明為救眾生而示 現方便。佛實際上是「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為使眾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現滅度。此品旨在說明佛陀「壽命之無量」、「教化之無量」、「慈悲之無 量」及「救濟之無量」。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 說明與會者聞法獲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 是繼上品所說者,說明聽聞、講述此經的廣大功德。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 明五種法師的功德,得六根清淨神通力。
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 說明常不輕菩薩,以隨喜行,得清淨六根,說《法華經》,以此顯示讚歎本經功德。
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 佛出廣長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為囑付滅後傳此經,捷要地說此經功德。此經所在之處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成道、轉法輪,並在此處涅槃。
第二十二囑累品: 此品為對諸菩薩「總付囑」,三摸眾菩薩頂而囑付之。
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 自此品開始到第二十八勸發品,詳說佛滅後弘此經的必要及弘經的功德。本品舉出藥王菩薩過去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臂供養,以報答聽日月淨明德佛講《法華經》之恩。
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 敘述變現34身,說《法華經》的妙音菩薩,從東方淨光莊嚴國來到靈鷲山,禮拜釋尊及多寶佛塔,以顯宣說《法華經》的重要意義。
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無盡意菩薩請問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因緣,佛為說14種無畏,32種應化身等種種功德。
第二十六陀羅尼品: 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護持受持《法華經》者。
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 述說藥王、藥上二菩薩的往昔事跡,他們為淨藏、淨眼二王子時,勸父母歸依其師雲雷音王佛,使他們聽講《法華經》的大善因緣,以顯示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 佛為普賢說佛滅度後得《法華經》的四個方法。普賢發願護持受《法華經》者。
《法華經》為弘揚佛陀的真實精神,採用了偈頌、譬喻等,讚歎永恆的佛陀(久遠實成之佛),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由於行文流暢,詞藻優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價值,是自古以來流布最廣的經典。
[編輯] 外部連結
- 南無妙法蓮華經聲帶
- http://www.hksgi.org 香港國際創價學會
- http://www.guangfusi.org/ 廣福寺
聽講會=演講會
. 聽講 | ||||
注音一式 ㄊ|ㄥ ㄐ|ㄤˇ | ||||
漢語拼音 t n ji n | 注音二式 t ng ji ng | |||
|
4. 祇洹精舍 | ||||
注音一式 ㄑ|ˊ ㄩㄢˊ ㄐ|ㄥ ㄕㄜˋ | ||||
漢語拼音 q yu n j n sh | 注音二式 ch yu n j ng sh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