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緋,紱,綬,服章,綸,綸音,經綸,絲綸,紱冕,簪紱

唐人重服章

唐人重服章,故杜子美有「銀章付老翁」,「朱負平生」,「扶病垂朱紱」之句。白樂天詩言銀緋處最多,七言如「大抵著緋宜老大」,「一片緋衫何足 道」,「暗淡緋衫稱我身」,「酒典緋花舊賜袍」,「假著緋袍君莫笑」,「腰間紅綬系未穩」,「朱紱仙郎白雪歌」,「腰佩銀龜朱兩輪」,「便留朱紱還鈴 閤」,「映我緋衫渾不見」,「白頭俱未著緋衫」,「緋袍著了好歸田」,「銀魚金帶繞腰光」,「銀章暫假為專城」,「新授銅符未著緋」,「徒使花袍紅似 火」,「似掛緋衫衣架上」。五言如「未換銀青綬,唯添雪白須」,「笑我青袍故,饒君茜綬新」,「老逼教垂白,官科遣著緋」,「那知垂白日,始是著緋年」, 「晚遇何足言,白發映朱紱」。至於形容衣魚之句,如「魚綴白金隨步躍,鵠銜紅綬繞身飛」。

迷惘集/ 張忠紱著. by Zhang, Zhongfu, 1902- ·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ㄌㄨㄣˊ
漢語拼音  注音二式  lu

青色的絲帶。說文解字:「,糾青絲綬也。」後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身無半通青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

釣魚用的絲線。戰國˙楚˙宋玉˙釣賦:「所謂善釣者,其竿非竹,其非絲。」南朝陳˙陰鏗˙江津送劉光祿不及詩:「林寒正下葉,釣晚欲收。」

皇帝的旨意。唐˙王勃˙春思賦:「朝昇玉署調天紀,夕憩金閨奉帝。」

姓。如三國時魏國有直。
ㄍㄨㄢ guan(04312)以青絲帶做成的頭巾。相傳為諸葛亮所製。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羽扇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亦稱為「諸葛巾」。


 21. 絲
 注音一式 ㄙ ㄌㄨㄣˊ
 漢語拼音 s  l n  注音二式 s  lu n
語本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後用以稱帝王的詔旨。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獻納樞機,絲允緝。」唐˙韓愈˙酒中留上襄陽李相公詩:「濁水汙泥清路塵,還曾同制掌絲。」



0. 
注音一式 ㄌㄨㄣˊ |ㄣ
漢語拼音 l n y 注音二式 lu n y
古代稱皇帝的諭旨。元˙貢奎˙敬亭山詩:「增秩睹隆典,音播明廷。」或作「詔」。
現多用來戲稱太太或女朋友的命令。如:「他絕不敢拂逆女朋友的音。」


形容使人心生敬畏或景仰的話。紅樓夢˙第十二回:「賈瑞如聽音佛語一般,忙往後退。」

......牟先生欣然允諾。原叫傅央衛,嫌俗氣,請先生更名,他為我選了「傅成綸」的名字。先生說其義取《中庸》中的「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六合之化育。」


2. 經綸
注音一式 ㄐ|ㄥ ㄌㄨㄣˊ
漢語拼音 j  l 注音二式 j ng lu
整理蠶絲。引申為規劃、治理。禮記˙中庸:「惟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論曰:「自後經綸失方,畔服不一。」

經綸,原是處理過的蠶絲,引申人的才能﹑學識。滿腹經綸形容人才識豐富,具有處理大事的才能。三俠五義˙第三十二回:「顏生素有大志,總要克紹書香,學得滿腹經綸,屢欲赴京考試。」亦作「經綸滿腹」。








玉篇》綬,組也,也。《急就篇註》綬,受也,所以承受印環也。亦謂之璲。《後漢·輿服志》韍佩旣廢,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章表,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漢官儀》 ...

 2. 
 注音一式 ㄈㄨˊ ㄇ|ㄢˇ
 漢語拼音 f  mi n  注音二式 f  mi n
古時禮服及禮冠。列子˙楊朱:「禹…受舜禪,卑宮室,美冕,戚戚然以至於死。」

 3. 簪
 注音一式 ㄗㄢ ㄈㄨˊ
 漢語拼音 z n f   注音二式 tz n f 
簪,冠簪。,纓,絲質的帽帶。簪為仕宦者的禮服佩飾,比喻榮顯富貴。唐˙王維˙韋侍郎山居詩:「良遊盛簪,繼跡多夔龍。」唐˙黃滔˙壺公山詩:「清吟思卻吟,簪奈縈牽。」
10.   部 首 糸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ㄕㄡˋ
漢語拼音 sh 注音二式 sh


繫在玉飾或印信上的絲帶。如:「印」﹑「紫」。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至其紐金章,綰墨,跨 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
1.   部 首 糸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ㄈㄟ
漢語拼音 f 注音二式 f


紅色的綢布。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景雲中,詔衣紫者魚袋以金飾之,衣者以銀飾之。」


紅色的。明˙于謙˙村舍桃花詩:「短牆不解遮春意,露出桃半樹花。」

1.   部 首 糸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ㄈㄨˊ
漢語拼音 f 注音二式 f

繫 印環用的絲繩。集韻˙入聲˙勿韻:「,綬也。」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下:「將率既至,授單于印。」

古 代衣裳前的蔽膝。通「韍」。易經˙困卦˙九二:「困于酒食,朱方來,利用享。」孔穎達˙正義:「,祭服也。」聊齋志異˙卷十一˙王者:「見有王者,珠冠繡, 南面坐。」

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隱;隱我腳。ˇ發微抉隱 鉤沉稽古

 

梵志翻着袜 人皆道是错;乍可;王梵志(?—約670年)

Image result for HU SHIH POSTER

胡適  白話文學史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1] 



词句注释

⑴翻着袜:意思是“梵志”把袜子翻过来,把粗糙的一面穿在外面,而为了表现出禅家宗门的威仪,作为僧人是有一定的规矩的。“翻着袜”以其反常,所以是不合规矩。
⑵乍可:这是唐人常用的话,相当于今人所说的“宁可”。

⑶隐:伤,伤痛。作动词。[1] 

****


領頭字

解形

《說文》:“隱,蔽也。人岙人兴,㤈聲。”

注音

釋義

(一)yin3《廣韻》於謹切,上隱影。諄部。(1)隱蔽;隱藏。《說文‧兴部》:“隱,蔽也。”徐灝注箋:“隱之本義𠾭熷太熷皿謂隔兴不相見,引申為凡隱蔽之偁。”《玉篇‧阜部》:“隱,不見也,匿也。”《廣韻‧隱韻》:“隱,藏也。”《易‧坤》:“(文言曰)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孔穎達疏:“天地否閉,賢人潛隱。”晉潘岳《射雉賦》:“𡄽岙閃降丘以馳敵,雖形隱而草動。”唐李白《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樹雜日易隱,崖傾月難圓。”明宋濂《潛溪錄》卷一:“隱則如虎豹之在山。”又指隱居或隱士。《宋書‧隱逸傳‧周續之》:“既而閑居讀《老》《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時彭城劉遺氏遁𠮩㶊亦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陽三隱。”

(2)隱諱;隱瞞。《廣韻‧隱韻》:“隱,私也。”《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皇侃義疏引范甯曰:“若父子不相隱諱,則傷教破義。”《呂氏春秋‧圜道》:“分定則下不相隱。”高誘注:“隱,私也。”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清于雯峻《朱敦夫傳》:“或以詩文質者,直言不隱。”

(3)精深,微妙。《爾雅‧釋詁》:“隱,微也。”《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司馬貞索隱:“李奇曰‘隱猶微也’。韋昭曰:‘《易》本陰陽之微妙,出為人事,乃更昭著也。’”

(4)幽靜;安靜。《文選‧嵇康〈琴賦〉》:“且其山川形勢,則盤紆隱深。”李𠻘注:“隱,幽,深邃也。”《後漢書‧趙典傳》:“典少篤行隱約,博學經書,弟子自遠方至。”李賢注:“隱,猶靜也。”

(5)謎語。《韓非子‧難三》:“人有設桓公隱者,……桓公不能射。”《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漢書‧東方朔傳》:“臣非敢詆之,乃與為隱耳。”顏師古注:“隱,謂隱語也。”又作隱語。《韓非子‧喻老》:“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說苑‧正諫》:“臣不能為樂,臣𠻘隱。”

(6)窮困。《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政自之出久矣,隱民多取食焉。”杜預注:“隱約窮困。”《荀子‧宥坐》:“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楊倞注:“隱謂窮約。”

(7)憂傷;病痛。《廣韻‧隱韻》:“隱,痛也。”《詩‧邶風‧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隱憂。”毛傳:“隱,痛也。”孔穎達疏:“如人有痛疾之憂,言憂之甚也。”《楚辭‧九章‧悲回風》:“孰能思而不隱兮,照彭咸之所聞。”王逸注:“隱,憂也。”《後漢書‧張衡傳》:“當此之會,乃黿鳴而敝熷黽應也。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隱,奄受區夏,以定帝位。”李賢注:“隱,病也。《國語》曰:‘勤恤人隱,而除其害也。’”

(8)憐惜,同情。《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梁武帝《遣使巡行詔》:“庶以矜隱之念,昭被四方。”《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懇祈恩臺大開慈隱,法外施仁。”

(9)審度。《爾雅‧釋言》:“隱,占也。”郭璞注:“隱度。”邢昺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也,必先隱度。故曰:‘隱,占也。’”《廣雅‧釋詁一》:“隱,度也。”《書‧盤庚下》:“邦伯師長,百執事之人,尚皆隱哉。”孔穎達疏:“隱謂隱審也。”《管子‧禁藏》:“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尹知章注:“隱,度也。度己有不及之事當效之也。”又思念,思考。《禮記‧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鄭玄注:“隱,意也,思也。虞,度也。當思念己情之所能以度彼之將然否。”

(10)安;定。也作“穩”。《方言》卷六:“隱,定也。”《廣雅‧釋詁一》:“隱,安也。”《廣韻‧隱韻》:“隱,安也,定也。”《楚辭‧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隱進兮。”洪興祖補注:“《說文》:‘隱,安也。’”唐杜甫《投簡梓州幕府兼簡韋十郎官》:“幕下郎官安隱無﹖從來不奉一行書。”《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祿山踞爿岙木微起,亦不拜,曰:‘聖人安隱。’”胡三省注:“隱,讀曰穩。唐帖多有寫‘穩’字為‘隱’字者。”

(11)威重貌。《後漢書‧吳漢傳》:“吳公差彊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李賢注:“隱,威重之貌。”清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東廣州縣起義傳‧蘇利》:“利兵勢日盛,魚鹽之利,歲入可百萬。戰船千艘,士卒數萬人,扶制所至,沿海千餘里,隱然有邊海長城之勢。”

(12)大。《楚辭‧劉向〈九歎‧遠逝〉》:“佩蒼龍之蚴虫岙䀉兮,帶隱虹之逶虫岙也。”王逸注:“隱,大也。”

(13)短墻。《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斐豹)踰隱而待之。督戍踰入,豹自後擊而殺之。”杜預注:“隱,短牆也。”

(14)琴上飾。漢桓譚《新論‧琴道》:“琴隱長四十五分,隱以前長八分。”《文選‧枚乘〈七發〉》:“使琴摯斫斬以為琴,野繭之絲以為弦,孤子之金岙勾以為隱,九寡之珥以為約。”張銑注:“隱,琴上飾。”

(15)塞,堵塞。《管子‧輕重甲》:“越人果至,隱曲薔以水齊。”王念孫雜志:“薔,亦當為菑。曲菑,菑水之曲處也……隱,塞也,謂塞曲菑以灌齊都也。”《詩‧小雅‧魚麗》“魚麗于罶,鱨鯊”漢毛亨傳:“士不隱塞。”陸德明釋文:“隱,如字。本又作偃,亦如字。”孔穎達疏:“‘士不隱塞’者,為梁止可為防於兩邊,不得當中皆隱塞。”阮元校勘記:“其‘本又作偃’者,即今之堰字。”

(16)通“殷”。震動。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屯部》:“隱,墒借為殷。”《史記‧司馬相如傳》:“車騎雨熷畾起,隱天動地。”按:《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隱”作“殷”。李𠻘注引郭璞曰:“殷,猶震也。”

(17)姓。《廣韻‧隱韻》:“隱,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二)yin4《廣韻》於靳切,去焮影。諄部。(1)憑倚,依據。《廣韻‧焮韻》:“隱,隈隱之揻。”《集韻‧稕韻》:“隱,據也。”《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陸德明釋文:“隱,馮也。”成玄英疏:“子綦憑几坐忘,凝神遐思,仰天而歎。”《禮記‧檀弓下》:“既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鄭玄注:“隱,據也。”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一:“管寧坐不箕股,榻當膝處皆穿,諸所謂坐,皆跪也,蓋以膝隱地,伸腰及股,危而不安者跪也。”

(2)築。《集韻‧焮韻》:“隱,築也。”《漢書‧賈山傳》:“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顏師古注引服虔曰:“隱,築也。以鐵椎築之。”《文選‧曹植〈七啟〉》:“形不抗手,骨不隱拳。”李𠻘注引服虔《漢書》註曰:“隱,築也。”


***

皮錫瑞(1850~1908),字鹿門,湖南善化人。光緒八年中舉,後絕意仕進,以講學、著述終老。皮氏精治《尚書》,考證經文,彰顯奧義,於“伏學”尤具暢微抉隱之功;兼攻“鄭學”,深究古禮,疏通兩漢今古兩家經注傳箋,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義之學;晚年融貫群經,創發大義,出入漢、宋、今、古之間,以其治學主張和成就,使今文義例之學、典制之學和經世之學融為一體,成為清代今文經學的集大成者之一。



探索深奧的道理,考察古代的事蹟,以明辨道理是非,闡發微妙之處,仔細的尋求真理,挖掘事理的真相。


鉤沉稽古釋義:鉤沉指深奧的道理或散失的內容。探索深奧的道理或散失的內容,語出《易經·繫辭》。稽古考察古代的事蹟,以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驗,從而於今有益、為今所用。出處:《尚書·堯典》等


發微抉隱釋義:發微是闡發微妙之處,出處是《迷迭賦》。抉隱意為挖掘隱秘,常見於文目中。比如《近世中國學術思想抉隱》(嚴壽澄)、佛家的《心經抉隱》(元音老人)等。



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

三字念,

 

三字念,收藏一下吧,很難找到的....
三個刀念刕『梨』
三個力念劦『協』
三個又念叒『若』
三個土念垚『搖』
三個士念壵『狀』
三個子念孨『轉』
三個小念尛『魔』
三個心念惢『蕊』
三個手念掱『爬』
三個止念歮『色』
三個毛念毳『脆』
三個水念淼『秒』
三個火念焱『驗』
三個牛念犇『奔』
三個犬念猋『標』
三個田念畾『雷』
三個白念皛『小』
三個目念瞐『末』
三個吉念嚞『折』
三個羊念羴『山』
三個耳念聶『涅』
三個舌念舙『化』
三個言念譶『踏』
三個貝念贔『必』
三個車念轟『烘』
三個直念矗『觸』
三個金念鑫『心』
三個泉念灥『尋』
三個風念飍『休』
三個飛念飝『飛』
三個香念馫『心』
三個原念厵『元』
三個隼念雥『雜』
三個馬念驫『標』
三個魚念鱻『先』
三個鹿念麤『粗』
三個雷念靐『並』
三個龍念龘『達』
收藏一下吧,很難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