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篡,休學,休校



受験シーズンのさなか、予備校の河合塾が2週間休校の調整に入りました。政府による全国の小中学校・高校などへの一斉休校要請の余波で、小学生向けの塾も対応を迫られます。(会員向け記事です。登録無料)


 篡
注音:
漢語拼音:
cuàn
解釋:
  1. [動] 奪取。《漢書.卷五五.衛青傳》:「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之。」
  2. [動] 以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君位或權力地位。《孟子.萬章上》:「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 是篡也,非天與也。」《後漢書.卷一四.宗室四王三侯傳.齊武王縯傳》:「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
  3. [動] 獵取。《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序》:「鴻飛冥冥,弋者何篡焉。」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支, 枝,一枝。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天地為林鳥一枝 。《藝林一枝》



天地為林鳥一枝 ~ 徐文長
黃苗子《藝林一枝》

鷦鷯巢林,不過一枝 ㄐㄧㄠ ㄌㄧㄠˊ ㄔㄠˊ ㄌㄧㄣˊ 


解釋:
  1. 鷦鷯生活在林中,所棲不過一截樹枝。語本《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不過滿腹。」比喻所求不多。亦用以勉人知足寡慾。《幼學瓊林.卷四.鳥獸類》:「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支,去竹之枝也。丛手持半竹。十熷𤧚熷小,古文支。”林義光《文源》:“即枝之古文,別生條也。”
注音
釋義
(一)zhi1《廣韻》章移切,平支章。支部。(1)去竹的枝。《說文‧支部》:“支,去竹之枝也。丛手持半竹。”桂馥義證:“疑作去枝之竹也。”(2)枝條。後作“枝”。《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漢書‧旦熷黽錯傳》:“庽木蒙蘢,支葉茂接。”
(3)四肢。後作“肢”。《正字通‧支部》:“支,與肢通。人四體也。”《易‧坤》:“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孔穎達疏:“四支,猶人手足,比于四方物務也。”《淮南子‧人間》:“商鞅支解。李斯車裂。”宋張載《東銘》:“發於聲,見乎四支。”
(4)分支;支派。1.宗族支系。《詩‧大雅‧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毛傳:“本,本宗也。支,支子也。”《禮記‧曲禮下》:“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孔穎達疏:“支子,庶子也。”2.支脈。《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蓋崇山西北之支,分為雙臂。”3.支流。明魏大中《濬濠工竣疏》:“則其脈未疏也,濠之支亦達也。”4.支隊。《北史‧南安王楨傳附中山王英》:“斬其支將四十二人。”
(5)分;分散。如:支離破碎。《集韻‧支韻》:“支,分也。”《荀子‧富國》:“其候徼支繚,其竟關之政盡察,是亂國已。”楊倞注:“支繚,支分繚繞,言委曲巡警也。”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捷獵鱗集,支離分赴。”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西山上‧碧雲寺》:“目營營,不捨廊;足滑滑,不支階。”
(6)排遣。明湯顯祖《牡丹亭‧診祟》:“自噤窄的春心怎的支﹖”又支遣。老舍《黑白李》:“把王五支走,我自己琢磨開了。”
(7)付出;供給。如:收支;支出。《漢書‧趙充國傳》:“今大司農所轉穀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宋史‧兵志八》:“每歲寒食、端午、冬至,有特支,特支有大小差。”又支取;領取。如:支錢。《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你且別支銀子。”
(8)支持;維持。如:力不能支。《玉篇‧支部》:“支,持也。”《廣韻‧支韻》:“支,支持也。”《國語‧越語下》:“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資財之不足以支長久也。”韋昭注:“支,猶堪也。”《戰國策‧楚策一》:“(楚)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水滸全傳》第九十九回:“我這威勝(州),萬山環列,糧草足支二年。”又支援。如:支前;支邊。
(9)拒,抵抗。《戰國策‧西周策》:“秦去周,必復攻魏,魏不能支。”高誘注:“支,猶拒。”《史記‧周本紀》:“(養由基)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司馬貞索隱引《列女傳》曰:“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發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清平山堂話本‧老馮唐直諫漢文帝》:“北逐匈奴,南支韓、魏。”
(10)支撐。《爾雅‧釋言》:“支,載也。”北周庾信《小園賦》:“坐帳無鶴,支爿岙木有龜。”《文中子中說‧事君》:“大厂㶊夏將顛,非一木所支也。”楊沫《青春之歌》第四章:“道靜看見幾個漁人正在帳篷外面支圽㶊目鍋子做飯。”
(11)度量;計算。《廣韻‧支韻》:“支,支度也。”《大戴禮記‧保傅》:“燕支地計眾,不與齊均也。”盧辯注:“支,猶計也。”《後漢書‧竇融傳》:“以此言之,士有懷琬琰以就煨塵者,亦何可支哉!”李賢注:“支,計也。亦何可計,言其多也。”
(12)支吾;搪塞。明佚名《贈書記‧輕煙辨男》:“我待不說明白,這事兒怎支﹖”《紅樓夢》第一百零四回:“賈芸無言可支。”
(13)人體脈絡的順節部分。《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夫以陽入陰支蘭藏者生,以陰入陽支蘭藏者死。”張守節正義引《素問》曰:“支者順節,蘭者橫節,陰支蘭膽藏也。”
(14)地支的簡稱。古時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紀年、紀月、紀日,十干與十二支相配成六十組,週而復始,循環使用。東漢前用干支紀日,後兼用紀年紀月。十二地支又用以紀十二時辰,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兩個小時。又用以命天體十二宮。詳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干》。《史記‧曆書》“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唐司馬貞索隱引《爾雅‧釋天》云:“歲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六:“秦、漢以下,始多用支。”
(15)古代軍事術語。指地形對彼我雙方出兵均不利。《孫子‧地形》:“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李筌注:“支者,兩俱不利,如挂之形,故各分其勢。”
(16)量詞。1.用於計杆狀物品。如:一支筆;一支槍。2.用於計隊伍等。如:一支軍隊;一支文化隊伍。3.用於計歌曲、樂曲等。如:一支歌;兩支樂曲。4.用於計棉紗的細度。纖維越細,支數越多。公制每公斤棉紗的長度有幾個1,000米就叫幾支(紗)。英制每磅棉紗的長度有幾個840米就叫幾支(紗)。5.用於計電燈的光度,即電的功率的瓦數。如:40支燭光;25支光的燈泡。6.古代用於計證券等。相當於“半”。《魏書‧盧同傳》:“斬三賊及被傷成階已上,亦具書於券。各盡一行,當行豎裂……一支付勳人,一支付行臺。”
(17)梔子。後作“梔”。《正字通‧支部》:“支,黃子,木名。一名鮮支,實可染黃,即今支子。”《漢書‧司馬相如傳上》:“鮮支黃礫。”顏師古注:“鮮支,即今支子樹也。”唐韓愈《山石》:“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
(18)姓。《廣韻‧支韻》:“支,姓。何氏《姓苑》云,琅邪人。”《通志‧氏族略二》:“支氏,石趙司空《支雄傳》云:‘其先月支胡人也。’實西域之國。晉有高僧支遁,字道林,天竺人。後趙有司空支雄。唐有武寧節度使支祥。”
(二)zhi4《集韻》支義切,去寘章。〔支註〕絮語不清。《方言》卷十:“謰謱,拏也。南楚曰謰謱,或謂之支註。”
(三)qi2《集韻》翹移切,平支群。支部。〔令支〕1.春秋時山戎屬國。其地約在今河北省灤縣、遷安縣間。公元前664年為齊桓公所滅。《國語‧齊語》:“遂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2.古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省遷安縣西。《集韻‧支韻》:“令支,縣名,在遼西。”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枝,木別生條也。丛木,支聲。”段玉裁注:“榦與莖為艸木之主,而別生條謂之枝。”
注音
釋義
(一)zhi1《廣韻》章移切,平支章。支部。(1)植物主幹分出的莖條。如:樹枝;枝條。《說文‧木部》:“枝,木別生條也。”《廣韻‧支韻》:“枝,枝柯。”《呂氏春秋‧求人》:“啁口岙焦巢於林,不過一枝。”唐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四十四:“綠蘿紛葳蕤,繚繞松柏枝。”(2)古代一般指嫡長子以外的宗族子孫。也作“支”。《左傳‧莊公六年》:“《詩》云:‘本枝百世。’”杜預注:“《詩‧大雅》言文王本枝俱茂,蕃滋百世也。”孔穎達疏:“《詩》以樹木本幹喻適,枝葉喻庶。言文王子孫本幹枝葉,適子庶子皆傳國百世。”按:《詩‧大雅‧文王》作“本支百世”。《荀子‧儒效》:“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誅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楊倞注:“枝,枝子。周公,武王之弟,故曰枝。”
(3)分支的;由主體派生出來的。也作“支”。《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游枝流。”《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南寨山分枝聳幹,亭亭露奇。”《清史稿‧邦交志五‧德意志》:“初,《膠濟鐵路章程》原不許擅行另造枝路。”
(4)分散。《易‧繫辭下》:“中心疑者其辭枝。”孔穎達疏:“中心於事疑惑,則其心不定,其辭分散,若閒枝也。”《新唐書‧歌舒翰傳》:“吐蕃枝其軍為三行。”清王夫之《薑齋詩話》:“所謂矩熷木矱者,意不枝,詞不蕩,曲折而無痕,成削而不競之謂。”
(5)量詞。也作“支”。1.用於竹木、花草的枝條。南朝梁費昶《華光省中夜聞城外擣衣詩》:“衣薰百和屑,鬢搖九枝花。”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毛澤東《七律‧答友人》:“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2.用於杆狀物。如:一枝筆;一枝蠟燭。魯迅《且介亭雜文‧憶劉半農君》:“但那門去岙煀開圽㶊目的,裏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瞭然,用不圽㶊目提防。”3.用於軍隊。《明史‧戚繼光傳》:“再募西北壯士,足馬軍五枝,步軍十枝,專聽臣訓練。”《水滸全傳》第八十九回:“玉麒麟盧俊義引領一枝軍馬,隨圽㶊目雷車,直奔中軍。”
(6)支持;支撐。也作“支”。《左傳‧桓公五年》:“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杜預注:“不能相枝持也。”《莊子‧齊物論》:“師曠之枝策也。”成玄英疏:“枝,柱也。”王先謙集解:“枝策者,拄其策而不擊。”《高士傳‧老萊子》:“枝木為爿岙木,蓍艾為席。”
(7)木柱。《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芝栭䏁木㶑夫貝㗱羅以戢灐子熷日,枝牚杈枒而斜據。”李周翰注:“枝牚,梁上交木也。”《史記‧項羽本紀》“莫敢枝梧”南朝宋裴駰集解:“瓚曰:‘小柱為枝,邪柱為梧,今屋梧邪柱是也。’”
(8)比劃。《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壇坫之上。”司馬貞索隱:“枝猶擬也。”
(9)地支的簡稱。後作“支”。《廣雅‧釋天》:“甲乙為榦,榦者日之神也;寅卯為枝,枝者月之靈也。”《後漢書‧律曆志上》“記稱大橈作甲子”劉昭補注引《禮記‧月令章句》:“大橈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丑以名日〔月〕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
(10)通“胑(肢)”。四肢。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解字》:“枝,墒借為胑。”《荀子‧儒效》:“行禮要節而安之,若生四枝。”《呂氏春秋‧圜道》:“人之形體四枝,其能使之也,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則形體四枝不使矣。”
(11)姓。《姓觿‧支部》:“《國名紀》云:古枝國,在楚。《左傳》‘戍伐楚侵訾枝’是也,因氏。”《通志‧氏族略四》:“枝氏,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後,或姓枝如。臣謹按:此必晉欒枝或秦大夫公孫枝之後也,以名為氏者。若枝如子躬,其後自為枝如氏矣。”
(二)qi2一)《集韻》翹移切,平支群。支部。(1)同“跂”。多出的腳趾。《集韻‧支韻》:“跂,《說文》:‘足多指也。’或作枝。”(2)同“歧”。分歧;旁出。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木部》:“枝,枝必歧出也,故古枝、歧通用。”《莊子‧駢拇》:“駢拇枝指。”成玄英疏:“枝指者謂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陸德明釋文:“崔云:‘音歧,謂指有歧也。’”二)《集韻》渠㗱切,平支群。同“束岙支”。橫首枝。《集韻‧支韻》:“朿岙支,《字林》:橫首枝也。一曰木別生。或作枝。”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扑(撲),舕,絙


舌舕舕動


直撲過來.....
每夕必施鞭扑

大瑣
B03406-004
部首筆畫 - 06 - 12 
內容〔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登韻》。
重訂直音篇.卷七.糸部》。
龍龕手鑑.糸部》。

#「」另兼正字。


字號B03744正字 - 08 - 14 
說文釋形「舕」《說文》不錄。
注音ㄊㄢˋ
漢語拼音tàn
釋義
「舚舌的樣子。《廣韻.去聲.闞韻》:「舕,,舌出。」《類篇.舌部》:「舕,,吐舌皃(貌)。」《醒世恆言.卷二三.金海陵縱欲亡身》:「貴哥舔道:『我只說幾貫錢的東西,我便兌得起。』」亦作「舔舕」、「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動〉
(1) (形聲。左形,右聲。本義:擊,打)
(2)同本義[beat;strike]
撲,挨也。—— 《說文》
撲,擊也。—— 《廣雅》
連杖曰撲。—— 《通俗文》
蔭不祥之木為雷電所撲。—— 《淮南子·說林》
舉築撲秦皇帝,不中。—— 《史記·刺客列傳》
吾即撲殺汝。——  ·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又如:撲掌(拍掌。表示驚訝、惋惜);撲作教刑(用板子責打違反禮教的人);撲刑(指教師用戒尺、教鞭之類對學生所作的體罰) ;撲抶(杖擊,鞭打);撲責(杖擊責罰);撲棗(擊落棗子)
(4)進攻[attack]
,撲師—— 《史記·周本紀》
(5)拂著;拂拭[whisk or wipe off]
旋見雞伸頸擺撲。—— 《聊齋誌異·促織》
(6)又如:撲复(撲擊);撲手(撲擊的招數);撲殄(撲滅);撲剪(撲滅剷除)
(7)傾倒。“僕” [fall]
,撲師武。—— 《史記·周本紀》
朽機懼傾撲。—— 韓愈《納涼聯句》
(8)又如:撲翻身(跪下後兩手伏地,撲倒身子);撲跌(相撲,摔交);撲破(摔破;摔壞);撲殺(摔死;擊殺)
(9)直衝[rush at]如:孩子一下子撲到他媽的懷裡去;老虎向山羊撲去
(10)賭博[gamble]如:撲賣(宋元時小商敗推銷用的一種博戲手法,以錢為賭具)
(11)盡全力[devote]如:一心撲在集體事業上
(12) 〈方〉∶伏,趴 [bend over]。如:扑在桌上看地图
(13) 喻指烟、气之属直冲(人的感官) [assail]
剖之,有如烟扑口鼻。——· 刘基《卖柑者言》
(14) 又如:扑面
词性变化
◎ 
撲毬  
〈名〉
(1) 某些拍、拭的用具 [puff]。如:粉扑;毬扑
(2) 棰杖 [rod]
永泰中,余任 洛阳丞,以扑抶军骑。—— · 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
◎   
〈名〉
(1) 鞭子;戒尺。古代体罚用具 [whip;teacher’s ruler for beating pupils]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扑罚(以鞭扑来惩罚);扑挞(鞭打)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撲  
〈动〉
(1)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
(2) 同本义 [beat;strike]
扑,挨也。——《说文》
扑,击也。——《广雅》
连杖曰扑。——《通俗文》
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扑。——《淮南子·说林》
举筑扑秦皇帝,不中。——《史记·刺客列传》
吾即扑杀汝。——·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扑掌(拍掌。表示惊讶、惋惜);扑作教刑(用板子责打违反礼教的人);扑刑(指教师用戒尺、教鞭之类对学生所作的体罚);扑抶(杖击,鞭打);扑责(杖击责罚);扑枣(击落枣子)
(4) 进攻 [attack]
破 、 ,扑师 。——《史记·周本纪》
(5) 拂着;拂拭 [whisk or wipe off]
旋见鸡伸颈摆扑。——《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扑复(扑击);扑手(扑击的招数);扑殄(扑灭);扑剪(扑灭铲除)
(7) 倾倒。通“仆” [fall]
破 ,扑师武。——《史记·周本纪》
朽机懼倾扑。——韩愈《纳凉联句》
(8) 又如:扑翻身(跪下后两手伏地,扑倒身子);扑跌(相扑,摔交);扑破(摔破;摔坏);扑杀(摔死;击杀)
(9) 直冲 [rush at]。如:孩子一下子扑到他妈的怀里去;老虎向山羊扑去
(10) 赌博 [gamble]。如:扑卖(宋元时小商败推销用的一种博戏手法,以钱为赌具)
(11) 尽全力 [devote]。如: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
(12) 〈方〉∶伏,趴 [bend over]。如:扑在桌上看地图
(13) 喻指烟、气之属直冲(人的感官) [assail]
剖之,有如烟扑口鼻。——· 刘基《卖柑者言》
(14) 又如:扑面
词性变化
◎ 
撲毬  
〈名〉
(1) 某些拍、拭的用具 [puff]。如:粉扑;毬扑
(2) 棰杖 [rod]
永泰中,余任 洛阳丞,以扑抶军骑。—— · 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
◎   
〈名〉
(1) 鞭子;戒尺。古代体罚用具 [whip;teacher’s ruler for beating pupils]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扑罚(以鞭扑来惩罚);扑挞(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