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橫 撰
一
比年以來,我臺人士輒唱鄉土文學,且有臺灣語改造之議;此余平素之計劃也。顧言之似易而行之實難,何也?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又不肯行;此臺 灣文學所以日趨萎靡也。夫欲提唱鄉土文學,必先整理鄉土語言。而整理之事,千頭萬緒:如何著手、如何搜羅、如何研究、如何決定?非有淹博之學問、精密之心 思,副之以堅毅之氣力、與之以優游之歲月,未有不半途而廢者也。余,臺灣人也;既知其難,而不敢以為難。故自歸里以後,撰述「臺灣語典」,閉戶潛修,孜孜 矻矻。為臺灣計、為臺灣前途計,余之責任不得不從事於此。此書苟成,傳之世上,不特可以保存臺灣語,而於鄉土文學亦不無少補也。
撝鑽物也。「說文」:撝,裂也。許歸切。按章太炎「新方言」:撝音轉為華;若華蘤相通也。「曲禮」:為天子削瓜者副之,為國君者華之。註:華,中裂之不四折也。《臺灣語典》hc不知所云
眾望所歸
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眾的信任。
【出處】宋・陳亮《復陸伯壽》:“舍試揭榜,伏承遂釋褐于崇化堂前,眾望所歸,此選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氣為之光鮮。”
【示例】他非去不可!~,還有什么可說的呢?(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五)
8. 副 部首 | 刀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1 | |||||||||||||||||||||||||||||||||
注音一式 ㄈㄨˋ | ||||||||||||||||||||||||||||||||||
漢語拼音 f | 注音二式 f | |||||||||||||||||||||||||||||||||
|
1. 撝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2 | ||||||||||||
注音一式 ㄏㄨㄟ | ||||||||||||
漢語拼音 hu | 注音二式 hu i | |||||||||||
|
大家
北京商務的一本人物上的刊物
在旅途中,我有幸拜訪心儀已久的前輩大家,彷彿進入思想的夢境:探索感時憂國的源流,跋涉幽暗意識的荒原,穿越歷史三峽的時空,遨遊知人論世的海洋。
おお‐や〔おほ‐〕【大家/大屋】
1 貸家の持ち主。家主。⇔店子(たなこ)。
2 母屋(おもや)。
3 本家(ほんけ)。
大方
有名的大家。如:「他如此的謬解文意,真是貽笑大方。」花月痕˙第十回:「款書『荷生題贈采秋女史』八字,寫畢,說道:『貽笑大方!』」
大地。淮南子˙俶真:「是故能戴大員者履大方,鏡太清者視大明。」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老子
為人不吝嗇。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便是門下從不曾見過像杜少爺這大方舉動的人。」
態度自然不拘束。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怨不得別人都說那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文明小史˙第四十回:「只他們走出來,身子都是挺直,沒有羞羞縮縮的樣子,我就覺著他比守舊的女子大方得多。」
不俗氣。紅樓夢˙第三十七回:「賦景詠物兩關住,又新鮮,又大方。」
-----
1. 謂方正之極。 《老子》:“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稀聲。” 唐權德輿《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與衛右丞鄰舍因賦詩寄贈》:“大方本無隅,盛德必有鄰。”2. 指大地。 《管子·內業》:“人能正靜……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 尹知章註:“大方,地也。” 唐陳子昂《堂弟孜墓誌銘》:“大圓蒼蒼,大方茫茫。” 唐孟雲卿《傷時》詩之一:“大方載羣物,生死有常倫。”3. 大道,常道。 《莊子·山木》:“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其忠也盡致君之大方,其言也達為政之要道。” 宋曾鞏《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方圖講學,知臣子之大方;庶得周旋,奉君親之素教。”4. 謂識見廣博或有專長的人。語出《莊子·秋水》。明高啟《獨庵集序》:“故必兼師眾長,隨事摹儗,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之弊矣。”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閨秀畫》:“三百年中,大方名筆,可與頡頏者不過二三而已。” 魯迅《三閒集·無聲的中國》:“他們說年輕人作品幼稚,貽笑大方。”5. 基本的法則、方法。 《呂氏春秋·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 宋曾鞏《虞部郎中戚公墓誌銘》:“轉知撫州,其治大方,務除苛去煩。”6. 猶大略,大概。 《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書不可盡計數,大方論數,而五者是也。” 孫詒讓間詁:“大方,即大較也。五, 畢沅雲:當為'三'之誤,即上先王之憲之刑之誓是。”7. 不俗氣;無拘束。 《紅樓夢》第十七回:“莫如直書古人'曲徑通幽'這舊句在上,倒也大方。”《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 安公子不是不會説官話的人,或者説相貌也還端正,或者説舉止也還大方,都沒什麼使不得。” 曹禺《雷雨》第一幕:“他舉動活潑,說話很大方,爽快,卻很有分寸。”8. 對於財物不計較,不吝嗇。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張俊民道:'少爺為人好極,只是手太鬆些,不管什麼人求著他,大捧的銀與人用。' 鮑廷璽道:'便是門下從不曾見過像杜少爺這大方舉動的人。'” 趙樹理《地板》:“村里人倒很大方,願意管我飯,又願意給你三嫂借一部分糧。”9. 中醫稱藥味較多或藥量較大的方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七方》:“大方,﹝ 歧伯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10. 茶葉名。原產於浙皖交界之老竹嶺,產量甚少。後安徽產的茶多用此名。11. 漢 末黃巾起義軍的編制名。 《後漢書·皇甫嵩傳》:“﹝ 張角﹞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
*****
大
《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王筠釋例:“此謂天地之大,無由象之以作字,故象人之形以作大字,非謂大字即是人也。”
(1)在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力量、強度、年齡、重要性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對象。與“小”相對。《廣韻‧泰 韻》:“大,小大也。”《詩‧大雅‧行葦》:“酌以大斗,以祈黃老鄄句。”《史記‧高祖本紀》:“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唐王維《使至塞 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朱自清《房東太太》:“電氣掃除器那東西價錢很大,不容易脫手。”
(2)在程度、規模、聲勢、時間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對象。《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朱德《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五週年》:“人民大解放,國勢日繁榮。”
(3)指(思想、品德)高尚;(知識、著作等)淵博,(技藝、技巧等)精湛。如:藝術大師;語言大師;貽笑大方。《易 ‧乾》:“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孔穎達疏:“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宋歐陽修《鎮陽讀書》:“大論叱佛 老,高聲誦唐虞。”
(4)尊重;推崇。《荀子‧性惡》:“大齊信焉而輕貨財。”楊倞注:“大,重也。”《新五代史‧一行傳‧鄭遨傳附張薦明》:“(後晉)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嚴復《論世變之亟》:“是故《春秋》大一統。一統者,平爭之大局也。”
(5)敬詞。如:尊姓大名;大作。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詞。”《詩‧小雅 ‧賓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張。”毛傳:“大侯,君侯也。”《戰國策‧齊策一》:“齊僻陋隱居,託於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今大客幸而教 之。”《後漢書‧蘇章傳》:“祖父純,字桓公,有高名。性強切而持毀譽,士友咸憚之……三輔號為‘大人’。”李賢注:“大人,長老之稱,言尊事之也。” 《鏡花緣》第六十一回:“這‘綠香’二字,不獨別致,而且極傳此地之神。這定是紫瓊姐姐大筆了。”
(6)極;很。《詩‧魯頌‧閟宮》:“奄有龜蒙,遂荒大東。”鄭玄箋:“大東,極東,海邦近海之國也。”《漢書‧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宋蘇軾《留侯論》:“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7)年輩較長或排行第一的。清翟灝《通俗編‧數目》:“今人兄弟行次稱一為大,不知始自何時。”《史記‧外戚世 家》:“武帝下車泣曰:‘嚄!大姊,何藏之深也!’”《玉臺新詠‧古樂府六首‧相逢狹路間》:“大婦織羅綺,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作,挾瑟上高堂。”清黃 燮清《吳江嫗》:“大男被拘繫,無由饋粥糜。次男避追呼,遠出無歸期。”
(8)誇大,自誇。《史記‧高祖本紀》:“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 功。”孔穎達疏:“大,謂誇大。”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編‧杜少陵三》引《王直方詩話》:“范蜀公云:‘武侯廟柏今十丈,而杜工部云:黛色參天二千尺。 古之詩人好大其事,大率如此。’”
(9)古代下一輩對上一輩的稱呼所加的字,如稱祖父為“大父”,稱祖母為“大母”。《韓非子‧五蠹》:“今人有五子不 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漢書‧文三王傳》:“李太后,親平王之大母也。”顏師古注:“大母, 祖母也。”《漢書‧婁敬傳》:“冒頓在,固為子土钫胥;死,外孫為單于。豈曾聞(外)孫敢與大父亢(抗)禮哉﹖可毋戰以漸臣也。”
(10)方言。父親。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方言》:“父曰爹,又曰別,又曰大。”蔣光慈《弟兄夜話》:“俺大叫 俺來上海看看你。你這些年都沒有回去,俺大想得什麼似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去年年底,我大因還不起閻王債,眼看日子沒過頭,上吊死 了。”
(11)方言。指伯父或叔父。如:俺三大是個勞模。
(12)舊時金屬幣“大錢”的省稱,亦泛指錢幣。朱雨尊編《民間歌謠全集‧御苑禁城修馬路》:“(巡警)穿洋靴,戴洋帽,身穿一件狗皮襖。月月口份關不少,除去吃喝一大剩不了。”葉聖陶《金耳環》:“三塊錢,總比一個大也沒有好多了。”
(13)副詞。大體上;大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殺傷大當。”司馬貞索隱:“以言所殺傷大略相當。”《金史‧太宗紀》:“朕親巡已久,功亦大就,所獲州部,政須綏撫,是用還都。”
(14)再。如:大前天;大後日。
(15)用在時間或節令前表示強調。如:大熱天;大年初一;大禮拜天。
(16)姓。《風俗通‧姓氏篇》:“大氏,大庭氏之後。又大填、大山稽,並黃帝師;大呓钫欠,為顓頊師。《禮記》:大連,東夷之子。”《正字通‧大部》:“大,姓。漢大利,明洪武中知縣大有。”
大
(1)“山大王”、“大夫(醫生)”的“大”讀<現代音>dai4<\/現代音>。
(2)用同“代”。1.世代。《李陵變文》:“陵家曆大為軍將,世世從軍為國征。”2.代替。《太平御覽》卷五百六十 九引《樂府雜錄》:“大面出於北齊。”按: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鼓架部》作“代面出於北齊”。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十四‧樂通三‧散樂》:“大面,一名 ‘代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膽勇善戰,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唐相沿弄此。亦入歌曲。”
(3)用同“待”。等待。《敦煌變文集‧難陀出家緣起》:“何處愚夫至此,輒來認我為妻﹖不如聞早卻迴,莫大此時挫辱。”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兒去,我大燒炷夜香咱。”
《集韻》他蓋切,去泰透。通“太”。清江沅《說文釋例》:“古只作‘大’,不作‘太’。《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很、非常。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二一四部首之一。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ㄉㄞˋ di(01930)
ㄊㄞˋ ti(02476)
****
「大方之家」﹑方家,公正人士,
按原刊第二四七則首題「自跋」,文曰:『拙著「雅言」至今已達百號,暫為停止(按全文二四七則,連載於「三六九小報」一一二~二四一號,共達百號)。他日當與未刊者合印單本以就正方家也』;今已略去,而將未刊餘稿續上,以符先生的原意。
(周憲文)
大方之家
懂得大道理的人。語出莊子˙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後多指精通某種學問、藝術的人。亦稱為「方家」。
方家
多指精通某種學問﹑藝術的人。見「大方之家」條。
大方家
有名的大家。幼學瓊林˙卷四˙文事類:「求作文曰乞揮如椽筆,羨高文曰纔是大方家。」
例如歐美國家施打的疫苗何時給予國人施打、優先施打哪些疫苗等,
公正人士
こうせい 【公正】
- (名・形動)[文]ナリ
- かたよりなく平等であること。公平で正しいこと。また、そのさま。
- 「—な裁決」
- 「—な取引」
- 「—を期する」
- [派生] ——さ(名)
- ◆アクセント : こうせ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