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翻譯的陷阱】
對於把「きっかけ」翻成【契機】的譯法,我一直保持懷疑的態度,甚至一度懷疑【契機】在中文裡的公民權、合法性問題。
這兩天仔細一想,才發現真的有陷阱,很容易就誤譯中招。這是我的答案。
【契機】是中文沒錯,不過和日文的【契機(けいき)】意思不一樣!後者意同【きっかけ】,接近【緣起】。
中文的契機,則是【轉機】的意思。
所以,把「きっかけ」翻成【契機】,等於是把【緣起】的意思翻譯成【轉機】,是一種難以抗拒的翻譯誘惑/陷阱。
以上看得懂的,日文應該有半級的實力以上了。
----
けい‐き【契機】
1 きっかけ。動機。「失敗を―に体制を立て直す」
2 ヘーゲルの
弁証法の用語。全体を構成するために不可欠な要素。また、事物の動的過程において、その変化・発展を規定する本質的・必然的な通過段階。
*****
契機- 正文
德文 moment的意譯。通常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樞紐或決定性的環節。
拉丁文原為momentum,意思是指運動、變化、推動力、一瞬間、原因、決定性因素、本質的情況等等。有時,指戲劇中的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在物理學中指動量;在機械學中指傾向、傾向的測量,等等。
GWF黑格爾在他的著 作中使用該詞指處在整體中的、與整體的其他部分密切聯繫著的環節。他把哲學史比作是包含著許多小圓圈的大圓圈,認為歷史上出現的每個哲學體系,同其他的哲學體系互相關聯著,都是
哲學史這一全體或整體的一個必然環節。
在事物由量到質的發展和轉化過程中,
關節點就是一種連接由
量變過渡到
質變的契機。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科學理論研究中,把握契機,即掌握好事物發展或轉化的關鍵、樞紐、決定性環節,對順利實現事物的質變、飛躍,推動事物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網路不打烊──網路世代的分心危機】
行動通訊、社交網路以及各式無所不在的感應裝置正在悄悄改變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
史丹佛大學的克里夫(Nass I. Clifford)長期研究人與科技如何互動,他認為一旦出現新的資訊產品或服務,就會開始竊取我們的時間。新媒介偷舊媒介的時間:電影從書本偷走時間,廣播從電影偷走時間,電視從廣播偷走時間等。⋯⋯
歌仔在震動:典藏說唱詩人楊秀卿
文/王珮瑜
在樓梯轉折處,一間充盈著書籍的研究室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李勤岸所長對我們說:「咱有自己的史詩,這件代誌,應該要乎更加多人知影……」語未畢,
台 灣唸歌團的邱文錫先生已經拿出筆記型電腦,他一手打造的歌仔播放系統開啟:「佇古早古早閣返過彼個古早,唐山過台灣,心肝結一丸……」,斗室中,楊秀卿微 微沙啞的嗓音傳來,隨著電腦螢幕上如KTV般跟著唱詞靈活跳動的小綠芽,《周成過台灣》的漫長敘事自此展開,台灣早期社會的影像與先民流離中求生存的命 運,藉著楊秀卿的聲線開始搬演,我們也在表演家的說唱之間起伏、想像,編織栩栩如生的畫面。
初聽楊女士唸歌仔,通常會被她一席:「來聽九十八歲老阿婆唱歌」的開場白給欺騙,誤以為她快一百歲了!事實上根據官方記載
[1],楊女士出生於民國二十三年,今年七十六歲,她雖眼盲腳跛,但中氣十足、神采奕奕,一開口,五句之內定能獲得滿場笑聲,十句之內定能獲得滿場掌聲,是台灣現存說唱藝人中最為人景仰的國寶級表演家。
談到楊秀卿女士,許多資料都將她的生平分成五個主要階段,從學藝、走唱賣藝、婚後婦唱夫隨、上電台廣播演出到弘揚說唱藝術、投入教育推廣,我們不僅可以看見一個典型說唱藝人的養成和奮鬥史,同時也從說唱藝人的職業型態中,回溯台灣民間社會的形貌。
楊秀卿與楊再興夫婦兩人,一人彈月琴,一人拉大廣弦,江湖賣唱合作無間
楊秀卿出生在台北縣新店屈尺,家中貧困,幼年因發燒延誤就醫導致雙眼失明,從此註定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生。父親為了讓失去受教育機會的女兒能學得 一技之長,將她交由基隆一戶蕭姓人家收養,成為蕭家的養女。蕭家平日以走唱維生,所以楊女士也跟著學習唸歌,據楊女士回憶:「每天清早起來,便要像瘋子般 的唸唸有詞,背誦唱詞…… 學彈月琴,那更是吃力。因為眼睛看不見,只能靠摸索來學習……如果沒彈好,養母就會用筷子插放在食指、中指與無名指裡,一面施加壓力,一面大聲斥責,往往 痛得連膽汁都要吐出來。」這種高壓的教育方式現在看來有所欠缺,但這番艱苦的學習,正造就了楊秀卿今日傑出的藝術成就。
楊秀卿從十三歲開始,就在茶樓、酒家、廟口、公園等地賣唱,雖然因為感染膿瘡導致跛腳,但她的歌藝與表演魅力卻愈趨精湛、成熟,從囝仔藝人蛻變成為 職業藝人。當時,台灣鄉間流行以唱藝吸引圍觀群眾、製造宣傳效果的賣藥方式,帶來不小的利潤,楊秀卿也因此展開江湖賣藥生涯,直到婚後,與先生楊再興兩人 合作無間,持續以賣藥維持家庭開銷。直到民國58年因政府藥品管制政策落實,楊秀卿轉為錄製電台節目,此後二十年間,她的唸歌仔演出藉著電台調頻播送到全 國各地,在空中引起廣大迴響,並於民國78年獲頒教育部民族藝術說唱薪傳獎。
楊秀卿於關渡宮演出
「唸歌仔」是台灣的說唱藝術形式,通常兩人一組搭檔演出,一人彈月琴,一人拉大廣弦,說唱夾雜講述故事。歌仔多由七字四句詩排列組合成一首長歌,坊 間又有「七字仔」、「四句聯仔」等多種別名。在音樂上,歌仔須用固定的曲牌來演唱,但不同的曲牌彼此可以靈活組合運用,加上唱詞部分,平仄用韻極為自由, 所以歌仔搭配故事發揮,動輒能累積到百千句,邱文錫先生說:「楊秀卿演出《包公吟》,就唱了一百點鐘!」這樣大篇幅的詩句,除了情節推演之外,也能包含文 學性的敘事、抒情和評論,表演家也藉著說唱,表述自己對角色的評斷。
傳統上,職業化的說唱藝人常於鄉野之間遷徙,樹蔭、廟埕、野地、民俗典儀中,時常可以見到說唱藝人的身影,名符其實「走到哪,唱到哪」。他們「椅頭仔」一坐,用輕便的裝備演出民間故事、英雄事蹟、勸世寓言、時下新聞,在整齊的套式中即興添加變化,緊扣聽眾心弦。
正因為這樣的特性,「唸歌仔」通常在開放的場所中演出,四周總有許多讓觀眾
分心的事物,說唱藝人們為了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就必須懂得添加笑料或 懸疑,甚至即興與觀眾問答、吊吊觀眾胃口。因此,鄉土風味和俚俗魅力,就成為「唸歌仔」的兩大精髓所在了。由此可知,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說唱藝人,除了精熟 的技巧之外,個人魅力與即興反應,絕對是表演成敗的一大關鍵。
〈古月琴聲〉演出現場,從鄉間到劇院,楊秀卿都是台灣唸歌仔的佼佼者
楊秀卿沒有受過教育,但她擁有優異的語言及音樂天賦,背著一把月琴遊走於民間,將所聽聞的大小事件與故事主要情節融合,即興編進唱詞中,隨著情節的 推演和詩句押韻的需求,往往能瞬間轉換韻母,熟練地在腦海中搜尋適切的韻腳、拼湊出上下文與前後句,令聽者如癡如醉。楊秀卿女士雖然看不見、走不快,但只 要開始唸歌仔,就瞬間化身成為輕盈、靈活又自由的小鳥,在曲牌和詩句之間跳躍。
說唱藝術流轉於鄉里之間,正因這種特殊的表演型態,雜揉了地方時事、奇譚、風俗、民情,站在與庶民等高的位置,以鄉土的語言,訴出屬於台灣農業社會 的生命記憶。因此,李勤岸所長認為,「歌仔」正是屬於台灣的史詩,無論在歷史、文化、語言、音樂及表演藝術上,都具有重要的保存與研究價值。有鑒於此,台 灣唸歌團與李勤岸所長各自代表民間團體與學界,他們決定結合彼此的力量,投入數位典藏工作,保存楊秀卿在廣播電台所錄製的聲音檔案,同時開發適合廣大族群 的播放軟體,提供以漢字、羅馬拼音及注音符號搭配而成的字幕,協助使用者辨認唱詞,讓日漸受人遺忘的歌仔,能透過數位技術,再次散發其獨一無二的敘事魅 力。
李勤岸所長(右一)與邱文錫(左一)先生共同投入典藏楊秀卿說唱藝術的工作,期能發揚屬於台灣的史詩作品
所有的表演藝術都具有一期一會的特性,演出結束,閉幕之後,就再也無法重溯、重播。尤其歌仔盛行的時代,一方面宥限於錄音錄影技術的匱乏,一方面受 到江湖藝人四處流轉演出的形式影響,鮮少能被錄製保存,少部分被記錄下來的,其錄音品質實亦低落。楊秀卿女士在電台所錄製的資料,不但記錄完整,而且音質 清晰,現在看來就是格外珍貴。
程式中的綠點會隨著唱詞跳動,方便使用者辨認內容,也透過這樣的數位技術,說唱藝術有了被文字化的契機
邱文錫先生所建立的台語字庫及常用辭庫
邱文錫先生為了弘揚楊秀卿女士的說唱作品,以一己之力,初步完成了播放系統,技術上為了適應系統,還必須同步建立閩南語字庫、辭庫。我們問他,怎麼 能在退休後,仍有熱情投入這項繁瑣的工作?他說:「現在少年人就算會講台語,也攏已經華語化,真多舊用法已經聽無,也不會講了。楊秀卿是完全不識華語的 人,她的台語沒有華語化的問題。在語言快速變化的時代中,將快要失去的語言保存起來,是一件重要的代誌。」的確,語言是會轉變流失的物質,它會隨著時間與 地理因素散佚、複合。正是一份保留台灣語文的使命感,將邱文錫先生與台灣唸歌團的團員們一步一步,推往數位典藏的方向。
藉著楊秀卿的說唱藝術,一個蓄勢待發的數典團隊儼然成形。我們敬佩同時深切地期待,在不久之後,網際網路能帶我們回到五0年代,三天三夜日夜不休,聽一段台灣版的〈包公吟〉:「列為諸君眾兄弟,請聽宋朝的歌詩,欲唸包公來出世,頭聽到尾就知機……」
- 感謝台灣唸歌團葉文生團長提供本文照片。
延伸閱讀:
台灣唸歌團-
http://www.liam7kua.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