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政,節,式,粲,執政,奉還,大政,節費器,大政奉還


監聽立法院總機 陳其邁:立委、記者、助理被一網打盡


2013年9月28日 14:29
  •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圖/記者林修卉攝)

記者林修卉/台北報導

特偵組監聽民進黨立委柯建銘、檢察官林秀濤的電話外,傳出立法院總機也被掛線監聽。民進黨立委陳其邁今(28)日表示,特偵組掛線立法院總機,從立委、助理,再到媒體記者全部被監聽,這是一網打盡,「雞仔、鳥仔都抓到沒半隻」。

柯建銘依據特偵組提供的4張監聽票,一一回撥查證「同案者」,赫然發現「102年度聲監字第000527」中的一支被監聽號碼「0972630235」,竟然是立法院總機。

特偵組發言人楊榮宗今日上午召開記者會表示,「絕對沒有!」他強調,「0972-」並非立院總機號碼,而是手機號碼。

陳其邁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訪問表示,「特偵組睜眼說瞎話!黑白講!」他昨天已打電話到中華電信詢問,0972開頭,就是「節費器」的號頭。

陳其邁指出,中華電信的網內手機互打,費率較低,所以話務量大的政府機關或公司行號就會申請「節費器」。他說,當立法院總機撥打大哥大時,就會自動跳到0972630235節費器由該號撥出。

陳其邁說,當特偵組、調查局掛線0972630235時,所有立法院撥出的電話都一網打盡。

陳其邁透露,民進黨團主張廢除特偵組,他未來不排除提案刪除特偵組人事費、業務費等所有預算。


原文網址: 監聽立法院總機 陳其邁:立委、記者、助理被一網打盡 | 政治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3/09/28/301-2990883.htm#ixzz2gAcxqNmg


确定未来10年的大政方针





たい‐せい【大政】
天下国家の政治。



拙政園等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政,正也。从骥,正,正亦聲。”
注音
釋義
(一)zheng4《廣韻》之盛切,去勁章。耕部。 (1)匡正;使正確。《釋名‧釋言語》:“政,正也,下所取正也。”《說文‧骥部》:“政,正也。”《管子‧法法》:“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南朝梁江淹《為蕭太尉上便宜表》:“肅政黎心,釐一民志。”清秋瑾《致琴文書》:“俚句戲呈伯母大人粲政。” (2)治理(國事)。《荀子‧王制》:“王者之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後漢書‧桓譚傳》:“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
(3)政治;政事。如:政黨;政權;政務。《書‧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孔穎達疏: “曰八政者,人主施教於民有八事也。”《史記‧殷本紀》:“夏桀為虐政淫荒。”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夫弊政之大,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清 史稿‧魏裔介傳》:“時世祖親政。”
(4)政治權力。《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墨子‧尚賢中》:“貪於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於貨者不能分人以祿。”《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
(5)政府的簡稱。如:擁政愛民。
(6)職責。《國語‧晉語一》:“棄政而役,非其任也。”韋昭注:“政,猶職也。”又《晉語五》:“受命於廟,受脤於社,甲冑而效死,戎之政也。”韋昭注:“帶甲纓冑,死而後已,此兵之常政。”
(7)政策;政令。《周禮‧天官‧小宰》:“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宮刑,以治王宮之政令。”孫詒讓正義:“凡施行為政,布告為令。”《左傳‧昭公二十年》: “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漢蔡邕《獨斷》:“天子命令之別名,一曰命,二曰令,三曰政。” 宋王安石《商鞅》:“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8)禁令。《字彙‧骥部》:“政,以法正民曰政,以道誨人曰教。”《禮記‧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鄭玄注:“政謂刑禁。”《論 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何晏注:“政謂法教也。”《大戴禮記‧盛德》:“德盛則修法,德不盛則飾政。”盧辯注:“政,禁令。”
(9)法則;標準。《荀子‧天論》:“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大戴禮記‧盛德》:“故御四馬執六轡,御天地與人與事者,亦有 六政。”盧辯注:“六政,謂道、德、仁、聖、禮、義也。”三國蜀諸葛亮《治亂》:“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宋王安石《洪範傳》:“上考之星 辰,下考之曆數,然後歲月日時不失其政。”
(10)家庭或集體生活中的事務或規則。如:家政;校政。
(11)官長;主事者。如:學政;鹽政。《書‧立政》:“周公作立政。”王引之述聞:“政與正同。正,長也。立正,謂建立長官也。”《儀禮‧大射》:“為 政請射。”鄭玄注:“為政,謂司馬也。司馬政官主射禮。”《大戴禮記‧盛德》:“均五政。”盧辯注:“五政,謂天子、公、卿、大夫、士。”特指首領或君 主。《孟子‧梁惠王下》:“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俞樾平議:“政與正古通用……為正於天下者,為長於天下也。”《法言‧先知》:“政吏駢 惡。”李軌注:“政,君也。”
(12)舊說做官一任為一政。《太平廣記》卷三百零三引戴孚《廣異記》:“劉君明年當進士及第,歷官七政。”宋楊蟠《去郡後作》:“為官一十政,宦遊十一秋。”
(13)通“正”。副詞。1.恰好;正好。《墨子‧節葬下》:“上稽之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而政逆之。”孫詒讓閒詁:“政、正通。”北周庾信《賀 平鄴都表》:“政須東南一尉,立於比景之南。”宋戴復古《錦帳春‧游徐仙翁庵》:“處處逢花,家家插柳,政寒食,清明時候。”2.僅祇。《世說新語‧規 箴》:“殷覬病困,看人政見半面。”
(14)姓。《廣韻‧勁韻》:“政,姓。出《姓苑》。”《通志‧氏族略三》:“正氏,亦作政。子姓。宋正考父之後。《魏志》:永昌太守正帛。宋祥符登科正尹。”
(二)zheng1 《集 韻》諸盈切,平清章。耕部。通“征”。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鼎部》:“政,栏借為征。”1.指賦稅徭役。《集韻‧清韻》:“政,賦也。”《周禮》: ‘聽政役以比居。’通作征。”《周禮‧地官‧均人》:“均人掌均地政。”鄭玄注:“政,讀為征。地征,謂地守、地職之稅也。”《禮記‧檀弓下》:“苛政猛 於虎也。”王引之述聞:“政讀曰征,謂賦稅及繇役也。”漢旦鄄黽錯《論貴粟疏》:“急政暴(虐)賦,賦斂不時。”2.征伐。《逸周書‧作雒》:“二年,又 作師旅,臨衛政殷,殷大震潰。”孔晁注:“政,當讀為征。”《大戴禮記‧用兵》:“諸侯力政,不朝于天子。”盧辯注:“言以威力侵爭。”



càn   ㄘㄢˋ
 1. 鲜明:~烂(同“灿烂”)。~~。~然。
 2. 美:~者。~花(形容言谈之美)。
 3. 笑:以博一~。
 4. 古称上等的米。







法則﹑模範。書經˙微子之命:「世世享德,萬邦作式。」後漢書˙卷四十四˙鄧彪傳:「彪在位清白,為百僚式。」



儀節﹑典禮。如:「儀式」、「閱兵式」﹑「結婚式」。



規格﹑樣式。如:「格式」﹑「款式」。



古代車前的橫木。通「軾」。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參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宋史˙卷四三三˙儒林傳三˙楊萬里傳:「苟有車必見其式,苟有言必聞其聲。」



自然科學中指表示某種規律的一組符號。如:「方程式」﹑「分子式」﹑「化學式」。





效法。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傳:「必欲行若言,當大定其本,使人主師五帝而式三王。」


用。左傳˙成公二年:「蠻夷戎狄,不式王命。」杜預˙注:「式,用也。」



古時人立而乘車,俯而憑軾以示敬意。書經˙武成:「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閶。」孔穎達˙正義:「式者,車上之橫木,男子立乘有所敬則俯而憑式,遂以式為敬名。」漢書˙卷四十˙周勃傳:「天子為動,改容式車。」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鄭玄˙箋:「式,發聲也。」



政經政企
中国政企分界线日益模糊

 加倍奉還  大政奉還

 奉還
歸還、報答。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公是個長者,願聞高姓大名,好加倍奉還。」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你也不用鉸,我知道你是懶待給我東西,我連這荷包奉還何如?」


トヨタの危機、その核心
レスポンス
100年に一度と言われる自動車業界不況の中、トヨタ自動車は最終赤字を3500億円の見通しと発表。販売台数は経営危機に瀕しているGMを抜いて初の世界一となったが、祝福ムードはない。2兆円もの利益が一気に赤字転落、そして豊田家への大政奉還と、激震のトヨタ。 ...

たいせい-ほうかん ―くわん 【大政奉還】


1867 年11月9日(慶応三年10月14日)、徳川一五代将軍慶喜が征夷大将軍の職を辞し、政権を朝廷に返上することを申し出、翌日朝廷がそれを許可し たこと。公武合体派の前土佐藩主山内豊信の建白によるが、討幕の名義を失ったかに見えた討幕派は同日討幕の密勅を得て、以後王政復古のクーデターによって 慶喜の辞官納地を決し、鳥羽・伏見の戦いを経て戊辰(ぼしん)戦争へと発展させた。



ほうかん ―くわん 0 【奉還】


(名)スル
お返し申しあげること。
「大政を―する」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式,法也。從工,弋聲。”
注音
釋義
(一)shi4《廣韻》賞職切,入職書。職部。 (1)榜樣;模範。《說文‧工部》:“式,法也。”《書‧微子之命》:“世世享德,萬邦作式。”孔傳:“言微子累世享德,不忝厥祖,雖同公侯而特為萬邦法式。”《後漢書‧鄧彪傳》:“彪在位清白,為百僚式。”唐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維是子產,執政之式。” (2)法度;規矩。《楚辭‧天問》:“天式從橫,陽離爰死。”王逸注:“式,法也。言天法有善陰陽從橫之道。”《新唐書‧刑法志》:“唐之刑書有四,曰: 律、令、格、式……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紅樓夢》第六十六回:“他在女孩兒跟前,不管什麼都過的去,只不大合外人的式。”
(3)規格;樣式。《禮記‧仲尼燕居》:“樂得其節,車得其式。”鄭玄注:“式謂載也,所載有尊卑。”《後漢書‧馬援傳》:“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唐柳宗元《斬曲几文》:“末代淫巧,不師古式。”
(4)效法;仿效。《詩‧大雅‧烝民》:“古訓是式。”鄭玄箋:“式,法也。”《後漢書‧崔駰傳附崔寔》:“使人主師五帝而式三王。”明宋濂《與章秀才論詩書》:“遠式子建、越石;近宗靈運、元暉。”
(5)用。《爾雅‧釋言》:“式,用也。”《書‧梓材》:“后式典,集庶邦,丕享。”孔傳:“君天下能用常法,則和集眾國,大來朝享。”《左傳‧成公二 年》:“蠻夷戎狄,不式王命。”杜預注:“式,用也。”《法言‧重黎》:“(伍子胥)謀越諫齊不式,不能去。”李軌注:“式,用也。”
(6)儀式;典禮。如:開幕式;閱兵式。夏丏尊《文心》三二:“你們的畢業式在何日舉行﹖大概已經確定了吧﹖希望早日告訴我。”
(7)自然科學中表明某種規律的一組符號。如:分子式;方程式。
(8)一種語法範疇,表示說話者對所說事情的主觀態度。如:敘述式;疑問式;命令式。
(9)古代車厂钬相前面用來扶手的橫木。後作“軾”。《周禮‧考工記‧輿人》:“參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賈公彥疏:“式,謂人所馮依而式敬,故名此木為式也。”《宋史‧楊萬里傳》:“臣聞之《記》曰:‘苟有車,必見其式。’”
(10)古代的一種禮儀。即立乘車上俯身撫軾,表示敬意。《書‧武成》:“式商容閭。”孔穎達疏:“式者,車上之橫木,男子立乘有所敬則俯而憑式,遂以式 為敬名。”《儀禮‧士喪禮》:“辟君式之。”鄭玄注:“式,謂小俛以禮主人也。”《漢書‧周亞夫傳》:“天子為動,改容式車。”顏師古注:“古者立乘,凡 言式車者,謂俛身撫式,以禮敬人。式,車前橫木也。”
(11)古代占卜的用具,後世稱星盤。後作“栻”。《周禮‧春官‧大史》“大師,抱天時與大師同車”漢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大出師則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時, 處吉凶。”賈公彥疏:“云抱式者,據當時占文謂之式,以其見時候有法式,故謂載天文者為式。”《史記‧日者列傳》:“分策定卦,旋式正其鄄木,然後言天地 之利害,事之成敗。”司馬貞索隱:“式,即栻也。旋,轉也。栻之形上圓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則轉天綱加地之辰,故云旋式。”
(12)語氣詞。《詩‧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鄭玄箋:“式,發聲也。”孔穎達疏:“不取式為義,故云發聲也。”南朝梁蕭統《〈文選〉序》:“式觀元始,眇目钫賣玄風。”清方苞《聖主躬耕籍田頌》:“兒童老,莫不式歌且舞。”
(13)同“拭”。揩,擦。《荀子‧禮論》:“不浴則濡巾三式而止。”楊倞注:“式,與拭同。”《易林‧乾之剝》:“大禹式路,蚩尤除道。”
(14)漢縣名,屬泰山郡。《後漢書‧劉盆子傳》:“劉盆子者,太山式人。”李賢注:“式,縣名,中興縣廢。”
(15)姓。《集韻‧職韻》:“式,姓。”
(二)te4 《集韻》惕德切,入德透。職部。通“慝”。惡。《詩‧小雅‧賓之初筵》:“式勿從謂,無俾大怠。”鄭玄箋:“式讀曰慝……醉者有過惡,女无就而謂之也。”陸德明釋文:“式,惡也。”


領頭字
解形
《說文》:“節,竹約也。從竹,即聲。”
注音
釋義
(一)jie2一)《廣韻》子結切,入屑精。質部。 (1) 竹節。《說文‧竹部》:“節,竹約也。”段玉裁注:“約,纏束也,竹節如纏束之狀。”《史記‧龜策列傳》:“竹,外有節理,中直空虛。”《南史‧王曇首傳 附王僧虔》:“簡廣數分,長二尺,皮節如新。”唐劉禹錫《酬元九侍御贈壁竹鞭》:“多節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 (2)草禾莖上生葉的部分;樹木枝幹交接處。《易‧說卦》:“艮為山……其於木也,為堅多節。”《詩‧邶風‧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唐杜甫 《建都十二韻》:“風斷青蒲節,霜埋翠竹根。”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九章:“過了清明節,稻地青稞和旱地小麥都拔節了。”
(3)動物骨骼連接處。如:骨節;關節。《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韓非子‧解老》:“人之身三百六十節,四肢,九竅,其大 具也。”唐李白《行路難》:“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魯迅《吶喊‧阿Q正傳》:“大竹本又向他劈下來了。阿Q兩手去抱頭,拍的正打在指節上,這可很有一些痛。”
(4)季節;節氣。《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唐李白《贈從弟冽》:“風飄落日去,節變流鶯啼。”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三:“曆家以雨水為正月中氣,驚蟄為二月節,清明為三月節。”
(5)節日;紀念日。如: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北史‧胡叟傳》:“時燉煌氾潛家善釀酒,每節送一壺與叟。”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宋黃庭堅《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
(6)時;時期。《國語‧越語下》:“天節不遠,五年復反。”韋昭注:“節,期也。五年再閏,天數一終,故復反也。”《荀子‧正名》:“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楊倞注:“節,時也。”唐張籍《送安法師》:“山陰到家節,猶及蕙蘭春。”
(7)禮節。《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禮記‧文王世子》:“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鄭玄注:“節,猶禮也。”《三國志‧魏志‧后妃傳》:“怒不變容,喜不失節。”《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恩榮並濟,上下有節。”
(8)準則;法度。《管子‧牧民》:“如月如日,唯君之節。”《禮記‧曲禮上》:“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漢書‧哀帝紀》:“制節謹度以防奢淫,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清龔自珍《明良論二》:“堂陛之言,探喜怒以為之節。”
(9)節操;氣節。《左傳‧成公十五年》:“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楚辭‧離騷》:“汝何博謇而好脩兮,紛獨有此姱節﹖”唐李白《駕去溫泉宮後贈楊 山人》:“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又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的軟弱性,在另一種歷史環境 下,它就會動搖變節。”
(10)適度。《墨子‧辭過》:“風雨節而五穀孰,衣服節而肌膚和。”《禮記‧文王世子》:“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俞樾平議:“節之言適也……其有不安節者,其有不安適也。”
(11)事件;事項。如:細節;生活小節。《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漢書‧兒寬傳》:“其封泰山,禪梁 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節也。”《新唐書‧禮樂志一》:“凡祭祀之節有六:一曰卜日,二曰齋戒,三曰陳設,四曰省牲器,五曰奠玉帛、宗廟之晨裸,六曰進 熟、饋食。”《儒林外史》第五十回:“我同苗總兵係一面之交……只要那裏不曉得假官一節,也就罷了。”
(12)量詞。如:兩節火車;上了三節課。《淮南子‧說林》:“見象牙乃知其大於牛,見虎尾乃知其大於狸,一節見而百節知也。”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總結本章各節所述,我們可以明白,整個中國革命是包含
兩重任務的。”
(13)控制;限制。《廣韻‧屑韻》:“節,制也,止也。”《易‧未濟》:“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孔穎達疏:“亦不知節者,釋飲酒所以致濡首之難,以 其不知止節故也。”《魏書‧世宗紀》:“九月丙辰,以貴族豪門崇習奢侈,詔尚書嚴立限級,節其流宕。”《金史‧孛蝈魯阿魯罕傳》:“終南采漆者,節其期 限,檢其出入,以防姦細。”毛澤東《論政策》:“在和反共頑固派鬥爭時,是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是有理,有利,有節。”
(14)儉省;節約。如:節電節煤;開源節流。《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呂氏春秋‧召類》:“子罕之時,無所相侵,邊境四益,相平 公、元公、景公以終其身,其為仁且節與﹖”高誘注:“節,儉也。”《漢書‧旦鄄黽錯傳》:“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也。”唐杜甫《別董頲》:“素 聞趙公節,兼盡賓主歡。”清譚嗣同《仁學》:“今日節一食,天下必有受其飢者;明日縮一衣,天下則有受其寒者。”
(15)符節。古代用以證明身份的憑證。《集韻‧屑韻》:“節,信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竹部》:“節,又假借為符黉字。”《周禮‧地官‧掌節》: “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門關用 符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漢書‧蘇建傳附蘇武》:“(蘇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宋王安石《賀韓魏公啟》:“兼兩鎮之節麾,備 三公之典策。”
(16)徵驗。《荀子‧性惡》:“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禮記‧禮器》:“無節於內者,觀物弗之察矣。”
(17)敲擊以控制樂曲節奏的樂器。《爾雅‧釋樂》:“和樂謂之節。”邢昺疏:“節,樂器名,謂相也。《樂記》云:‘治亂以相。’鄭(玄)注云:‘相即拊 也,亦以節樂。’”郝懿行義疏:“《釋名》云:‘搏拊,以韋盛禾钫康,形如鼓,以手拍拊之也。’……傅玄《節賦》云:‘黃鐘唱哥,九韶興舞,口非節不詠, 手非節不拊。’此則節所從來亦遠矣。”晉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唐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18)節奏;節拍。《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楊枹兮柎鼓,疏緩節兮安歌。”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
(19)剪裁。如:節錄;節選;節譯。宋王銍《韓愈傳》:“觀《文衡》之作,益知愈本六經,尊皇極,斥異端,節百家之美,而自為時法。”
(20)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偻鄄偻,兌下坎上。《易‧節》:“象曰:澤上有水,節。”孔穎達疏:“水在澤中,乃得其節。”
(21)國際通用的航海速度單位。一節等於每小時一海里。
(22)船艦上用以劃分錨鏈的長度單位。錨鏈每長2.5米為一節。
(23)通“木钫咨”。斗拱,柱上承梁的方木。也稱“栭”。清朱珔《說文栏借義證》:“《明堂位》:‘山節藻梲。’注:‘山節,刻欂盧為山也。’節蓋木钫 咨之栏借。《木部》:‘木钫咨,欂櫨也。’”《論語‧公冶長》:“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晏集解:“包曰:節者,栭也。”邢昺疏:“節,栭也,刻鏤為 山形,故云山節也。”
(24)姓。《通志‧氏族略四》:“節氏,《姓纂》:《周禮》掌節,上士。子孫以官為氏。”《正字通‧竹部》:“節,姓。明正德中守禦指揮僉事節鐸。” 二)《集韻》咋結切,入屑從。高峻貌。《集韻‧屑韻》:“節,高峻
。”《詩‧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毛傳:“節,高峻貌。”宋辛棄疾 《滿江紅‧題冷泉亭》:“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
(二)jie1 用於“節骨眼”(比喻緊要的,能起決定作用的時機或環節)、“節子”(樹木的分枝在幹枝上留下的疤)等複音詞中。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弓,劈,放箭,"幅巾弓鞵" ,開弓射箭

 陳炳坤師兄正要把山上「一弓 tsit-kioong1」的芭蕉,分「一劈tsit-pi5」給我....(Ken Su)


"宣佈第三期生產線開工,並開弓射箭。"

一起開弓放箭。

倭人射箭,不同於滿清和蒙古的拇指拉弦半開弓速射方式,倭人竹片弓搭箭的時候箭 ...


最近讀EMMA{柳如是別傳}等書 英文中文生字甚多 內容不容易懂

"幅巾弓鞵" 搞半天才知道後者是纏足鞋
前者還不清楚是什麼男裝 可能如:
"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 ..."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弓,以近窮遠。象形。”按:甲骨文、金文弓字。像弓張之形。
注音
釋義
(一)gong1《廣韻》居戎切,平東見。蒸部。 (1) 射箭或打彈的兵器,多用堅韌的木條彎成弧形,兩端繫弦,張弦發射。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弓部》:“弓,窮也,以近窮遠者。象形。古者揮作弓。”《周禮‧ 夏官‧司弓矢》:“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質者;夾弓、庾弓,以授射豻侯鳥獸者;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 《書‧費誓》:“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唐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毛澤東《沁園春‧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衹識彎弓射大雕。” (2)形狀或作用像弓的器具。如:彈弓;胡琴弓;彈棉花用的弓。
(3)彎曲;使彎曲。如:弓
腿坐。《釋名‧釋兵》:“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諾臯記上》:“歌者笑曰:‘汝不見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勢如規焉。”郭沫若《虎符》第四幕:“弓起背兒走起來,就像一個猴兒跳。” (4)支撐車蓋的弓形骨架。《周禮‧考工記‧輪人》:“十分寸之一謂之枚,部尊一枚,弓鑿廣四枚。”鄭玄注:“弓蓋,橑也。”賈公彥疏:“漢世名蓋弓為橑子也。”
(5)丈量土地的器具,用木製成,形狀似弓,兩端距離是五尺,也叫步弓。
(6)量詞。丈量土地的計算單位,相當於“步”。舊指五尺為一弓,三百六十弓為一里,二百四十方弓為一畝。古制則以六尺或八尺為一弓,三百弓為一里。《古 今韻會舉要‧有韻》:“肘,四肘為一弓,三百弓為一里。”《儀禮‧鄉射禮》:“侯道五十弓。”賈公彥疏:“六尺為步,弓之下制六尺,與步相應,而云弓者, 侯之所取數,宜於射器也。”宋孫覿《西徐上梁文》:“臥占寬間五百弓。”《清史稿‧食貨志‧田制》:“凡丈蒙地五尺為弓,二百四十弓為畝,百畝為頃。”
(7)弓形紋的簡稱。指紋基本類型的一種,由多數弓形蝉钫戔組成,紋蝉钫戔自一側進入,由他側流出,中部隆起呈弓形,無迴旋蝉钫戔和三角。
(8)姓。《通志‧氏族略四》:“弓氏,魯大夫叔弓之後,漢有光祿勳弓祉。”《續通志‧氏族略六》:“弓氏,明宣德舉人弓藎;正德進士弓元,任御史。”



領頭字
解形
《說文》:“劈,破也。刀,辟聲。”
注音
釋義
(一)pi1《廣韻》普擊切,入錫滂。錫部。 (1) 用刀、斧等破開;割開。《說文‧刀部》:“劈,破也。”《廣韻‧錫韻》:“劈,剖也;破也。”唐白居易《潯陽三題‧湓浦竹》:“剖劈青琅玕,家家蓋牆 屋。”宋梅堯臣《古相思》:“劈竹兩分張,情知無合理。”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三:“郭主任要在屯子裏,見天來幫大嫂子挑水劈柴。” (2)衝著;正對著。宋鄧肅《臨江仙》:“佳人嗔不語,劈面噀丁香。”《水滸傳》第三十八回:“李逵聽了,便把魚汁劈臉潑將去,淋那酒保一身。”趙樹理《劉二和與王繼聖》:“那知道正要張開嘴去說話,被他劈嘴打了重重一巴掌。”
(3)雷電毀壞或擊斃。如:這棵樹遭雷劈了。
(4)指兩斜面合成的助力器械,又稱“楔”。
(5)剖析;分辨。唐柳宗元《答問》:“舉其理,則皆謨明淵沉,剖微窮深,劈析是非,校度古今。”元王實甫《破記》第一折:“非是我用言分劈,藐視俺賢哉嬌客。”
(二)pi3 (1)分開;裂開。南朝梁劉峻《送橘啟》:“采之風味照座,劈之香霧噀人。”唐張孜《雪詩》:“豈知飢寒人,手腳生皴劈。”何其芳《回憶周恩來同志》:“他(冼星海)把許多鋼筆的筆尖都寫劈了。” (2)方言。說。周立波《山鄉巨變》:“幹部同志,不要怪我劈直話。”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全,泉,成全,全人,全人教育




連國民黨的19全大會都突然被迫宣布延後召開了,這廝還在嘴硬「不是政爭」!莫非政變才會使他認清殘酷氛圍而醍醐灌頂?國民黨過去諷刺中共9全大會是「九泉」,如今本身也面臨一樣窘困局面,流亡到「十九泉」!



談全人與全人教育

隔壁教會真理堂,將「全人教育」寫在門面壁上。
過去十幾年,我以為它是從英文直接翻譯的。
今天查一下日文辭典,發現它也可能從古中國—日本—台灣。
又讀到先生的特殊「全人」用法,特別記下來。



劉曉波得獎,多半是大陸政府「成全」的。

圓滿、完全。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傳:「夫人之立功,豈不期於成全耶?」

成全
幫助他人達成願望。水滸傳˙第二回:「教頭今日既到這里,一發成全了他亦好。老漢自當重重酬謝。」老殘遊記˙第十六回:「這是賈魏氏那一案,魏家孝敬老公祖的,求老公祖格外成全。」

----
【全人】解釋(教育部國語辭典)
人格、道德和學行等各方面毫無瑕疵的人。莊子˙庚桑楚:
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殊不知凡為女子,必先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者兼備,纔算得個全人。
---
可討論的應用例:【「大學教育五十年--八十自傳」台北:聯經,1986增訂版,頁77:「她是『全人』(丈夫子女俱全)」,戚族中婚喪嫁娶,都要她到場,以保無虞。】
---

四肢健全的人。莊子˙德充符: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南朝梁˙沈約˙與徐勉書:外觀旁覽,尚似全人。

保全人民。後漢書˙卷二十九˙郅惲傳:昔伊尹自鬻輔商,立功全人。
****


ぜんじん 0 【全人】
知・情・意を調和してそなえている人。
ぜんじん-きょういく ―けう― 5 【全人教育】
調和ある人格の形成をめざす教育。知育偏重の教育に対して、徳育・体育および情操教育を重んじるもの。



全人

全人

人 格、道德和學行等各方面毫無瑕疵的人。莊子˙庚桑楚:「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兒女英雄 傳˙第二十七回:「殊不知凡為女子,必先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者兼備,纔算得個全人。」
四 肢健全的人。莊子˙德充符:「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南朝梁˙沈約˙與徐勉書:「外觀旁 覽,尚似全人。」
全人民。後漢書˙卷二十九˙郅惲傳:「昔伊尹自鬻輔商,立功全人。」

現在意義的全人教育 之 全人
可能自魯迅的文學批評要看全篇 人要看全人




領頭字
解形
《說文》:“仝,完也。从入,从工。全,篆文仝玉。純玉曰全。黹全偻伛,古文仝。”
注音
釋義
(一)quan2《廣韻》疾緣切,平仙從。元部。 (1)純玉。《說文‧入部》:“純玉曰全。”《周禮‧考工記‧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龍。”鄭玄注:“全,純玉也。”宋王安石《估玉》:“眾工讓口無敢先,嗟我豈識厖與全。” (2)純;純粹。與“雜”相對。《荀子‧勸學》:“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于省吾新証:“‘全’應讀作‘純’……《淮南子‧時則》‘視肥臞全粹’,全粹即純粹。”宋李覯《苦雨初霽》:“泥途漸少車聲活,林薄初乾果味全。”
(3)完整;完好。與“殘”、“缺損”相對。《說文‧入部》:“全,完也。”《周禮‧考工記‧弓人》:“得此六材之全,然後可以為良。”鄭玄注:“全,無 瑕病。”《文選‧枚乘〈七發〉》:“純粹全犧,獻之公門。”李善注引孔安國曰:“體完曰全。”宋陸游《自貽》:“耄期身未病,貧困氣猶全。”《儒林外史》 第五回:“他妹子王氏,面黃肌瘦,怯生生的路也走不全。”又指國家統一而無分立或分裂的狀況。《史記‧律書》:“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為臣子,後且擁兵 阻,選蠕觀望。”《漢書‧嚴助傳》:“淮南全國之時,多為邊吏。”顏師古注:“全國,謂未分為三之時也。”
(4)保全。《正字通‧入部》:“全,保也。”《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宋陳亮《曹公》:“安有人斷其右臂而左臂能全乎!”清龔自珍《明良論一》:“具思全軀保室家。”
(5)完備;齊全。《廣韻‧仙韻》:“全,具也。”《禮記‧祭統》:“禘嘗之義大矣……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為臣不全。”鄭玄注:“全,猶具 也。”唐皮日休《白太傅居易》:“立身百行足,為文六藝全。”元佚名《陳州糶米》楔子:“待眾大人來全了呵,有事計議。”
(6)整個;全體。與“部分”相對。《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宋王安石《易泛論》:“輪,有運動之 材,而非車之全也,可以為車之一器也。輿,有承載之材,而亦非車之全者也。”謝覺哉《洛陽一瞥》:“這樣,全洛陽就水利化了。”
(7)病愈。後作“痊”。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全,字亦作痊。”《周禮‧天官‧醫師》:“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鄭玄注:“全,猶愈也。”孫詒讓正義:“《說文‧入部》云:‘全,完也’。引申之,疾愈亦為全。”
(8)副詞。表示範圍,當於于“完全”、“都”。《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宋辛棄疾《西江月‧遣興》:“近來始覺古人書,信
全無是處。”老舍《駱駝祥子》十八:“四面八方全亂,全響,全迷糊。”
(9)通“朘(zui1)”。小男孩的生殖器。《老子》第五十五章:“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陸德明釋文:“全,河上作血钫魇,一本作朘,《說文》云:‘赤子陰也。’”
(10)古州名。治所在今廣西全縣。《古今韻會舉要‧先韻》:“全,州名。漢零陵郡,晉置全州。”
(11)姓。《廣韻‧仙韻》:“全,姓。
有大司馬全琮。”清全祖望《全氏世譜》:“全氏,出自《周官》,泉府之後,以官為氏,其後以同音通于全。”

憂,懌,丁,阨,新丁


   部首 阜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ㄜˋ
 漢語拼音     注音二式   


險要的地方。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魏居領之西,都安邑。」


窮困。通「厄」。如:「困」。孟子˙公孫丑上:「遺佚而不怨,窮而不憫。」


據守。清史稿˙卷四五三˙銘安傳:「東北與俄接壤,舊設卡倫,無兵駐守,迺遣將分要塞。」
ㄞˋ i(10334)狹小。通「隘」。左傳˙昭公元年:「彼徒我車,所遇又,以什共車,必克。」唐˙韓愈˙復志賦:「抱關之陋兮,有肆志之揚揚。」
領頭字
解形
《說文》:“憂,和之行也。从迹,莺鄄心聲。《詩》曰:‘布政憂憂。’”徐灝注箋:“許云‘和之行’者,以字从迹也。凡言優游者,此字之本義。今專用為憂愁字。”
注音
釋義
(一)you1《廣韻》於求切,平尤影。幽部。 (1) 憂慮;擔憂。《說文‧心部》:“頁鄄心,愁也”清朱駿聲通訓定聲:“經傳皆以憂為之,而頁鄄心字廢矣。”《爾雅‧釋詁下》:“憂,思也。”邢昺疏:“憂 者,愁思也。”《玉篇‧心部》:“憂,愁也。”《詩‧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其誰知之﹖”《論語‧衛靈公》:“君子憂道不憂貧。”唐白居易《賣炭 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2)困難;憂患。《國語‧晉語六》:“且唯聖人能無外患,又無內憂。”《呂氏春秋‧開春》:“君子在憂,不救不祥。”高誘注:“憂,也。”
(3)疾病。《孟子‧公孫丑下》:“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趙岐注:“憂,病也。”《禮記‧曲禮下》:“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言曰:某有負薪之憂。”
(4)特指父母的喪事。《書‧說命上》:“王宅憂,亮陰三祀。”《梁書‧文學傳‧劉杳》:“自居母憂,便長斷腥羶,持齋蔬食。”《宋史‧蔡確傳》:“京與太宰鄭居中不相能,居中以憂去。”
(5)閉塞不通。《鬼谷子‧權》:“憂者,閉塞而不泄也。”《韓詩外傳》卷五:“憂鬱而不得出。”
(6)通“優”。1.平和;寬和。《說文‧迹部》:“憂,和之行也。《詩》曰:‘布政憂憂。’”朱駿聲通訓定聲:“經傳皆以優為之。”按:今《詩‧商頌‧ 長發》作“敷政優優。”《管子‧小問》:“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2.戲謔。《詩‧大雅‧板》:“匪我言耄,爾用憂謔。”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七:“憂、謔同義。憂讀為優。《襄六年左傳》注:‘優,調戲也。’是優即謔也。”
(7)姓。《通志‧氏族略五》:“憂氏,見《姓苑》。”

2007.1  1

喜悅。史記懌˙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於是秦王不懌(|ˋ),為一擊缶。
唐˙柳宗元˙憂箴:憂不可常,常則誰懌?


心情愉悅。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以散鬱陶,託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懌懷


 劉紹(三國/魏) <人物志> 九徵之六「慘懌之情在於色」




台灣用新人
我是一名新丁


天干的第四位。

排列次序的等第。在甲、乙、丙之後,表示第四級,或較差的等級。

成年男子。如:「壯」、「男」、「單」。

人、人口。如:「添」、「幫」、「人單薄」。南史˙卷三十三˙何承天傳:「計課仗,勿使有闕。」

僕役,或指從事某些勞動或職業的人。如:「園」、「庖」、「家」。

方形的小塊。如:「雞」、「肉」、「補」、「將小黃瓜切。」

姓。如漢代有令威,清代有汝昌。


當、遭逢。如:「」、「外艱」、「內艱」。

壯盛的。如:「年」。

極少的、極小的。如:「他的身子還很硬朗,一點兒毛病都沒有。」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圖,跡,匕,匕首,匕鬯,形跡,圖窮匕見,匕鬯不驚


記者鄒景雯/特稿
三合一選舉過後,馬英九主動出來為第四次江陳會公開「定調」,他說:這次「不會協商ECFA的問題」,主要談的是漁業合作、避免雙重課稅,以及雙方對農業 檢驗與認證標準的確定,「這些都是非常技術性的」。但是昨天陳雲林在中國宣佈,二十二日將與江丙坤就ECFA兩會專家級協商「原則性的交換意見」。這次的 江陳會到底談不談ECFA?終究還是圖窮匕見了。

 Daggers drawn 馬英九圖窮匕見 (The Economist)

77.   部首 囗 部首外筆畫 11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ㄊㄨˊ
 漢語拼音 t   注音二式 t 

由各種線條、形狀、色彩等描繪成的形象或畫面。如:「地」、「設計」、「插」、「草」。

疆域。如:「版」。唐˙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三:「州領同谷,驛道出流沙。」

欲念。文選˙陸機˙五等論:「故彊晉收其請隧之,暴楚頓觀鼎之志。」唐˙杜甫˙過南嶽入洞庭湖詩:「帝子留遺恨,曹公屈壯。」

繪畫、描繪。南史˙卷八˙梁元帝本紀:「自宣尼像,為之贊而書之。」西遊記˙第三十二回:「我記得他的模樣,曾將他師徒畫了一個影,了一個形,你可拿去。」

策劃、考慮。如:「謀」。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曹沬傳:「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之!」宋˙曾鞏˙宜黃縣學記:「天子當世之務,而以學為先,於是天下之學乃得立。」

謀取、謀求。如:「貪」、「唯利是」。戰國策˙秦策四:「韓、魏從,而天下可也。」紅樓夢˙第七十回:「放風箏的是這一樂,所以又說放晦氣。」

Politics in Taiwan

Daggers drawn

A struggle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a ruling-party heavyweight has consequences for the island’s relations with China

  Daggers drawn  馬英九小刀出

5. 
 注音一式 ㄅ|ˇ ㄕㄡˇ
 漢語拼音 b  sh u  注音二式 b  sh u
短劍。劍頭像半圓形,有如飯匙,故稱為「首」。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公子光詳為足疾,入于窟室,使專諸置首於炙魚之中以進食。」司馬貞˙索隱:「劉氏曰:『首,短劍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四:「那空空兒二更到來,將首項下一劃,被玉遮了,其聲鏗然,劃不能透。」



圖窮匕見ㄊㄨˊ ㄑㄩㄥˊ ㄅ|ˇ ㄒ|ㄢˋ

戰國時,燕太子丹派荊軻獻燕國的地圖,而藏匕首於圖中,以謀刺秦王的故事。典出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後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如:「他私下挪用公款來周轉,沒想到圖窮匕見,終於吃上官司。」亦作「圖窮匕現」、「圖窮匕首見」。
3. 
 注音一式 ㄅ|ˇ ㄔㄤˋ
 漢語拼音 b  ch n   注音二式 b  ch ng
,勺子。鬯,秬麥釀的香酒。鬯指古祭祀宗廟時所用的器具。易經˙震卦:「震驚百里,不喪鬯。」王弼˙注:「,所以載鼎實。鬯,香酒,奉宗廟之盛也。」
 4. 鬯不驚
 注音一式 ㄅ|ˇ ㄔㄤˋ ㄅㄨˋ ㄐ|ㄥ
 漢語拼音 b  ch n  b  j n   注音二式 b  ch ng b  j ng
 相似詞 秋毫無犯  相反詞 
,勺子。鬯,香草釀的酒。鬯不驚指祭祀儀式雖繁雜卻鬯不失。語本易經˙震卦:「震驚百里,不喪鬯。」後比喻軍隊軍紀嚴明,能不擾民。

《法句經》:生死非常苦

Ken Yifertw (台語與佛典) - 3 小時以前
[image: 4] 近日點讀《法句經》,繼續閱讀 《法句經》卷2〈28 道行品〉:「[6]生、死非常苦,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行道一切除;」(CBETA, T04, no. 210, p. 569, a24-25) [6]下二頌巴利文無。 佛光山出版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89」(1997年出版),由中國武漢大學教授吳根友釋譯的,《法句經》,在 179頁的解釋為: *「生死(之苦)乃是因為不能永恆而導致的痛苦,能夠觀察到此種苦(相)便是智慧的人;* *要想遠離一切塵世苦難,力行正道一切苦難均會解除。」* 實際上此一偈頌的對應偈頌是 《出曜經》卷13〈13 道品〉:「一切眾行苦,如慧之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CBETA, T04, no. 212, p. 682, b29-c1) 《法集要頌經》卷2〈12 正道品〉:「一切諸行苦,如慧之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CBETA, T04, no. 213, p. 783, a28-29) *在巴利《法句經》對應偈頌則是*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ti, yadā paññāya passati; Atha nibbindati dukkhe, esa maggo visuddhiyā. 當人以智慧而見到諸行是苦時,他就能厭離眾苦,這就是清淨之道... 更多 »


基本字义

jì   ㄐㄧˋ
 1. 脚印:踪~。足~。血~。笔~。
 2.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3.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实~。
 4.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且至臣家”。
 5. 据实迹考知:“~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