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道地”;(清)水貨 乾貨 dry goods


周作人:.....因為,簡單的一句話,我所寫的文章在內容上不容易用一個名稱包括,但目的原只有一個,就是同讀者諸位談談,因為中間地隔千百里,天南地北,即使現在有了無線電,聲音可以傳達,可是我們的藍青官話也使用不得,還是憑了這一枝禿筆,寫出來印在紙上,更為可靠,這樣說來正是十足道地的筆談,那麼這個總題目也可算是適合的了。
------------

胡適: 實則吾亦不解“道地”兩字作何解。頃見宋嚴羽答吳景仙書,中有云世之技藝猶各有家數。市縑帛者必分道地,然後知優劣。況文章乎。  
詳玩此節,似古者中國區域分道。辦貨者亦依“道地”分別貨色之高下。如今言“萬載夏布”“常熟米”是也。其後道制廢而“道地”之稱猶存,遂不易解矣。  




水貨:從海外以走私途徑進來的貨物。如:水貨價錢也許比較便宜,但卻沒有售後服務的保障。


這是道地原產的水貨 (貨物如清水般品質純正),品質保證純正。


乾貨: 以晒乾或風乾等方法製成的食品,如魚乾、香菇類。
比較:dry goods (Fabrics, textiles, and clothing made from cotton, wool, rayon, silk, and related materials, including ready-to-wear clothing and bedding.)
The noun soft goods has one meaning:
Meaning #1: textiles or clothing and related merchandise
Synonym: drygoods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周作人遺作《十山筆談》談漢字

十年代初期,周作人曾經寫作了一組談漢字的文章《十山筆談》.這篇手稿被他保存了十餘年,未曾發表過.周作人病逝前,他將手稿贈送給曾經關照過他的王益知....
周作人遺作《十山筆談》 1980年初,王益知委託香港友人把周作人的遺作《十山筆談》寄給我,我感到頗具深意,遂寫了一段按語,交新加坡南洋商報發表.
屈指一算,這篇文章距寫作時間半世紀,發表亦已近20年了.
作者: 周穎南:刊名: 魯迅研究月刊PKU CSSCI 英文刊名:英文刊名: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LU XUN RESEARCH MONTHLY 年,卷(期): 2003 (3) 2003 (3)



一筆談的意思

近來想寫幾篇小文章,不一定相連,卻也並不一定不相連,因此要給他取一個總名,這叫作什麼好呢?講到內容,那大概總有既定的範圍,即是我們的這偉大的祖國。可是說起來的時候,那就可以拉扯開去,剛在講中國的文字,下回就會說起吃飯用筷子來,要用一個題目來包括在裡邊,實在有點不大容易。新的書名想不要,便想到舊的方面,這裡自然更少可用的材料了,但是偶然的記起宋朝以後常用的什麼筆談,覺得這倒是似乎可以使得的一個名字。從《夢溪筆談》下來那些所謂筆談,本來也只是筆記的別稱,全是雜錄的性質,而且沒有什麼明顯的對象,在千百年後的我們固然也可以看,可是作者原是自說自話,目的並不是對著我們說的。我的意思卻是看中了筆談這兩個字,筆記這名字便沒有什麼意思,而且假如說偶談或是叢談,也都不成,因為這裡是兩個字連在一起才有意義的。為什麼呢?因為,簡單的一句話,我所寫的文章在內容上不容易用一個名稱包括,但目的原只有一個,就是同讀者諸位談談,因為中間地隔千百里,天南地北,即使現在有了無線電,聲音可以傳達,可是我們的藍青官話也使用不得,還是憑了這一枝禿筆,寫出來印在紙上,更為可靠,這樣說來正是十足道地的筆談,那麼這個總題目也可算是適合的了。


二談漢字

平常寫信稱作“如面談”,一般寫文章發表在報紙上,都可以算作筆談,不過這裡我想只是狹義的應用於我們自己,至少在外國是不能適用的。因為在我們中國這筆談有一種特殊性,如從反面的來說明最容易明白便是,這並不像別的外國文,先要彼此懂得這話語,隨後讀文聽音,可以明了裡邊的意思,卻是使得方言各別對面說話,讀出一個字的音來不能相通的人,看了文字能夠懂得,這在世界上可以說是只此一家,並無分出的。它的特別的地方只是在於使用漢字。這實在只是中國文字罷了,但是習慣上這麼叫,所以現在也就沿用著稱。我想這大概是清朝末年的新名詞之一,是從日本傳來的吧,日本古代借用中國字,後來利用字的偏旁造了一套字母,稱中國字曰真名,意思即是本字,字母則稱為假名,到了明治維新以後仍將真名改稱漢字,與漢文相對。我們自己用這名稱未免有點不合適,但是一時無法改正,也就只好隨俗便了。 我現在便想來略談漢字的特色。關於這漢字,種種好壞不同的說法可就多了,我自己來回想一下,最初在民國以前是複古思想的,覺得現今的漢字用楷書還不夠古,不能回復到篆書那裡去,至少也應該依照篆字來訂正筆劃,寫那一種所謂“說文體”的字才對。五四以後大家批評古文,連及漢字,有人主張廢除漢字,要改用拼音,我那時雖然覺得中國沒有統一的國語,要改用拼音字必須從統一國語做起,等到人民都能說這標準國語了,那時才可辦得,便是只認為廢漢字用拼音有條件,對於漢字的不好卻是意見一致的。近來二十年經驗加多了,反覆的思想過,改用新文字仍舊感覺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對於漢字從新認出它的價值,這回卻與以前只從感情上出發的不同,乃是以事實為根據,即是政治與歷史。現在我覺得中國人至今使用著漢字,對於別國固然不必以為世上獨一無二,自誇自大,但在我們自己這實在是一個幸運,便是碰著好運氣,而且也有幸福。文字是給本國人用的東西,如果這給與我們自己以運氣與幸福,那豈不是夠好了麼?


三漢字不難學

我們首先來客觀的看一下漢字吧。客觀的,便是我們暫離了中國人的立場,把本國的文化和政治都擱在一旁,努力去從西洋人的觀點來看,那麼這漢字的東西的確有點古怪,不合理,也很難學。這個批評,由外國人來說是很對的。他們的文字都是拼音的,二三十個一套的字母,學會了便讀得出字音來,也都寫得出來,這是多麼簡單省力的事情。中國字則是一個個的方塊字,從字面上看不出讀音,要另外去記,筆劃多少不定,有一畫至三十畫以上,橫直歪斜,各不相同,至於直寫左行,那還是小節了。埃及文字說是像形,實在還是用那像形的字來標音,結果也是拼音文字,與中國是迥不相同的。西洋人根據了他們自己的經驗看見這一種希奇文字感覺頭痛,原是難怪的事,有如覺得黃面孔黑頭髮不好看一樣。不過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經驗,不能同外國人一樣的看法,這裡我們應當以中國人的立場,主觀的來看才對。所謂主觀,並不是說感情用事的從什麼定見上出發,乃是說把中國文字與中國人生活聯繫著來說罷了。我這里首先只說,漢字難學乃是外國人的說法,這在他們是不假的,但是在我們中國人這漢字並不難學,因為這是本國的文字。平常一個人學外國文,須得從三方面著力,一是形,二是聲,三是義。西洋人學漢字,眼看著那麼奇怪複雜的方塊字,耳聽著憑空出來的單音,心裡記它的意思?這工作十分繁重。若是在中國人,他平常說的是從母親懷中學來的中國話,一個字的音與義原是熟悉的,馀下來的只是一件事,即是認字形,這工作已經只剩三分之一了。說中國人天分上特別有容易認識漢字的才能,似乎太唯心一點,我也並不這麼想,但是住在這使用漢字的社會環境裡,可能給與他們一種認識的便利,這一層卻也不算重要,我們還當去從別處找尋證據。中國近來國內舉行掃除文盲運動,大舉的推廣速成識字法,這個成績報紙上大旨已有報導,不必贅說,我所要說的,只是成年失學的老百姓都記得住漢字,這便因為他們學的是本國話本國文,在這上面比起外國的學者有一日之長,所以學者所公認為很難的文字在老百姓卻並不覺得難了。


四漢字不難寫

據那些實際從事於速成識字法的人們的話,老百姓識字所感覺困難的一點是字形與字音聯結不起來,這里便須得利用以前的那一套注音符號。在老百姓中間這套符號被叫作“拐棍”,這名稱起得很有點幽默,也是很有意味。有如腿腳不大靈便的人,走路覺得為難,拿著一根拐棍,有了靠傍,便可以走得路了。可是老百姓中間另外還有一句口號,叫作“丟拐棍”,這就是更有意味的事。拿了拐棍能夠走路之後,還得要自己獨自走得路才成,所以到了一個時期,又須得把拐棍放下,這裡即是認識了漢字之後,設法逐漸擺脫附屬的注音符號,要單獨的一看漢字就認識它,記得它的音義。我在這事情上看出了中國人民對於漢字的感情,覺得非常可以尊重,也很有意義。我曾經聽說什麼地方有人把羅馬字拼音教給民眾,大家卻不喜歡接受,他們說要認識真的文字,可以使用的,這固然因為社會上使用著漢字,別的寫法不能通行,實際上也覺得祖先傳下來的才是本字。我們又常看到兩人問詢姓氏,有些近似的字例如走肖趙,曲日曹,口天吳,古月胡,耳東陳,耳奠鄭之類,必須斤斤辯明,如無可說的便要用了指頭在手心寫起字來。同音的字在姓氏裡我想最多的要算四聲俱備的黎李厲栗了吧,此外也還有姓理利勵酈的,本來有些姓字多沒有解說,似乎不值得那麼分別,可是大家都不肯隨便混合,你要說是落後的舊俗也罷,但總之給他簡單的用字母拼寫作“ ㄌ ㄧ ”,那是不能滿意的。從速成識字法的經驗報告上,我得到的第二點證明,是漢字並不難寫。據說老百姓寫字不怕筆劃多,只要平正,這總有辦法寫,例如轟字,這在我們從小寫方塊字的人看來也還覺得有點麻煩,但是因為那裡只有一直一橫,又是重複的寫三個車字,老百姓覺得倒還好寫,雖然寫得肥大點,難寫的倒是筆劃少而不平正,不規律的左右歪斜,如必乃戈等字,寫起來比轟字要煩難得多了。我聽了這話,當時真是如開茅塞,原來我們在書房裡的想像完全不合實際,不去向老百姓請教,卻是關了門地唱高調,這即使不是無益有損,也總之是無一是處。我因此感覺到生薑省寫作生薑,這在天天開藥方的醫生或是必要,若是一般人民偶然寫到,還是薑字平正好寫,而且新疆的地名與萬壽無疆的文句也還要用,所以認識這生薑的本字可以不算浪費,而且也是有用的吧。


五漢字的功績


關於漢字的不難學,不難寫,都是根據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經驗來說,所以確實是不成問題的,不過這些近於辯論的話,說多了也怕有點煩厭,雖然還有些別的論據,現在且從略,只來一說在政治上的漢字的價值吧。我說政治上,實際也就是在歷史上漢字有過什麼有政治意義的作用罷了。我們從直的時間上來看,從五代時,即公元十世紀起,直至明初即十四世紀後半止,華北地方失陷,經遼金元的統治,有四百年之久,可是到了明朝收復中國,永樂建都北京,一點都並無隔閡,顯得仍是整個的中國的一部分。再從橫的空間上來看,在那麼廣闊的地面上住著的人民方言複雜,相差很遠,如用歐洲來作比較,南北閩粵的不同,大概要過於英德荷蘭,或意大利西班牙吧,可是儘管對面不能談話,卻始終沒有分化,而且結合成功一大民族,逐漸更加密合,這在我們自己並不覺得什麼奇異,但在世界上和別國相比,總是非常特別的事。中國民族與文化上有什麼特點我們不知道不好隨便說,但總之語言文字上能夠保持統一,實現古人所理想的“書同文”,這的確是一種重大力量,而作為工具的漢字便很有功勞的了。漢字為什麼有這種保持民族統一的力量呢?簡單的一句話,這便因為它不是拼音的,假如中國用的是拼音字,那麼國內各系方言都照語音拼寫,早已分成幾十種的小國語,即使中國民族不願意分立,不像歐洲的建立許多小國,總之這在政治上是很大的損失了。漢字不是拼音字,可是也並不純是像形,它的極大多數還都是形聲字,即是左邊偏旁部分屬於意義(也有些在上下或右邊的),右邊屬於聲音。它在這裡有兩重矛盾的好處,其一這如速成識字法指出過,從同一的聲的字,有一連串的字往往可以一看便懂,例如從文字化出來的蚊是蚊蟲,墳是墳墓,汶是水名,紋是花紋等,算不得是全生的生字,可是其二這些字在字典上雖有標準的讀音,向來各地可以自由去讀,與方言配合了一樣可以使用。這個用處很大,漢字的所以那麼久遠的廣闊的使用,我想與這事很有關係。我們舉例來說吧。在外國,德國叫狗為弘特,英國為杭特,本來是同一個字,但既然用字母拼得有點不同,讀音也各別了,雖然在語言學家還可以認為同一字,但一般便都不能那麼理解了。中國的狗字在北方話區域當然讀音準確,拿到別地方去有的讀若九,有的讀若稿,或者讀的更為奇怪也無不可,反正狗字都知道是指那東西就是了。這個辦法有點古怪不合理,與那方塊的字相像,但是這卻解決了一個大難題,有如在方言的河流上面架了一座浮橋,隨著水的波動上下,同時也讓人馬渡了過去。漢字的有些矛盾也就是它的彈性,這在過去現在都給與我們不小的恩惠,我們是永不該忘記的。

 六漢字與英文 上邊所說是漢字所給與中國的特殊的好處,這也並不是古代造字的人(姑且那麼的說)有意的這樣辦,大概由於語言性質和民族心理的關係,先來象形,轉而指事會意,以至形聲,造成一套特別的字,過去是那麼有用,現在也是一樣,只是責任更大了。中國現在須要國語統一,就是各人於說本地方言之外,必須懂得全國一致的國語,這裡註音符號與漢字的用處便很重大。現今通行的普通話還很貧弱,語體文也多生硬,可是它的作用已經不小,我們就遇見過好些實例。在民國二十年以前,我還在燕京大學教書的時候,時常見到新來的學生,問他的籍貫多是廣東,這回升學才到北京來的,以前不曾出過門,可是說得清楚的國語。問他在廣東怎麼學會說國語的呢?他只看語體文,照著國語的發音一個個的讀去,不久就可以學說了,不過稍為慢一點。語體文是新興的,它的背後卻還有漫長的一串舊小說,所以有這力量。話又說了回來,國語可以這樣的推廣,它卻是離不了漢字,因為中國五方的聲調不同,囫圇聽去大致可以了解,反正末了不清楚時可以手心裡來畫字,若是單用精密的拼音字來寫了出來,那時便要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了。中國要國語統一,完全為的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文化與思想可以流通,因了交通發展,南山北海的人聚會一處,便於交談,這是關於實利的問題,只要這事能夠辦到,別的學問上的空論都在其次,沒有什麼關係了。只了解“曲折語”的西洋學者儘管對於中國文字下什麼判斷,說不進步也罷,不合理也罷,只要在我們自己能夠使用,並不難學,也不難寫,過去現在給我們許多幫助,就夠好了,還有什麼必要改用羅馬字拼音呢? 現今世界上各國所用文字的確多用拉丁字母了,可是在這種事情上面是不能用多數決的。拉丁字母本來也是從希臘字母改變來的,可是現今斯拉夫語系的各國,除波蘭捷克之外,還都使用著希臘統系的字母,不曾改變,而且便是用拉丁字母的英國,讀音很不統一,寫了伊字讀作挨,寫了奧字讀作伊,可是也不肯照著發音去改拼,還是那麼固執的用著。看了一個字,雖然知道它的意思,卻是讀不出音來,要去查字典才明白的,世界上除中國字外只有英文了。可是他們的固執不改,在我想也正是對的,愛惜祖國的文化遺產是其一,其次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慎重處理關於文化的改革,這也是重要的一點。文化上的改革須以不改有大害,或改了有大利為條件,文字拼音的問題在文化只捏在少數特權階級手裡的時代,怎麼變更都還不難,等到廣大民間得著了文化,這就不好辦了,再說費盡力量去改了,其好處又何在?美國沒有英國那麼的文化遺產,實在也只削去一兩個如“雖然”等字的無音的尾巴,但在英國卻還是不承認,只看作美國佬的一種土氣罷了。


七客店的對聯

我這時候連帶的想起書中所記的兩件故事來。第一件是關於朱舜水的。他是明末的一個學者,明朝亡了以後他不肯投降滿清逃往日本,水戶的諸侯德川光國招待他,後來就老死在那裡,日本人從他求學的很多,在學術上成了所謂水戶學派。我所記得的是日本原公道在《先哲叢談》中所記,說舜水住日本久了,能夠說日本話,可是到了病重的時候,卻又說起他的方言,即是浙江的餘姚話,看病的弟子們都不能了解了。第二件的故事是在清初的劉繼莊所著的《廣陽雜記》裡,原文云:“大兄云,滿洲擄去漢人女子,年幼者習滿語純熟,與真女直(即是滿人)無別,至老年鄉音漸出矣,雖操滿語,其音則土,百不遺一云。予謂人至晚年漸歸根本,此中有至理,非粗心者所能會也。”這兩件事都痛切的告訴我們,語言有多麼深厚的根本,文字也是如此,古人所謂葉落歸根,正是經驗很深的話。我們中國人一般有守舊的批評,平常有勇氣冒險出外謀生,可是在外鄉以至外國,卻又是保守故鄉的習俗,受到周圍的非笑也不顧惜。平心說起來,除了迷信或封建的舊習之外,大抵這保守可以說是對的,因為愛重祖國的根苗就從這里長發出來,結成很好的果實。現在暫不要拉扯開去,還是只就上文說著的文字來講吧。我們在這裡也曾經被人譏笑為文字之國,雖然朝鮮日本安南也用漢字,卻只有中國,不論城鄉大小戶人家,到處都是文字。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清初裘君弘在他的筆記中記著山東一帶客店的門對,其一云,“包如玉兔盤中坐,面似銀龍碗內游”。這副對聯在讀書人看來自然覺得可笑,但這總可以證明中國老百姓多麼愛弄文字,這風俗多麼普遍,問題只是文化程度低,不能理解較高的趣味,只要民間文化增高,這問題便可解決了。又如夏天手裡一把摺扇,一面總有字,即使是禿筆寫的千家詩也罷,若是芭蕉扇即蒲葵扇也有人用煙薰出黑底白字,說什麼“清風徐來”,至於草笠上邊寫“白雲一片”,或是“蓋此身發”,或者是囑託教書先生所寫的,總之都表示出老百姓的愛好,那是無疑的了。這類事情,大家在某一時期也曾經指摘非難過,有如五四以後這二三十年裡,中國正在革命奮鬥中,懷舊思古之情要妨礙前進,所以是有害的。到得國事底定,要緊的是在建設,第一是為國家與人民盡力,那麼這些舊的懷念與愛好便都無妨了,這不但是人情之常,而且出於自然,有如說話裡的到老去不掉土音,正與黃面孔黑頭髮一樣,無法改變,任其自然發達,倒是很對的,新年在門口貼紅紙對聯,於今大可以貼得,因為現今已經不是以前的時代了。


八真草隸篆

中國人愛好文字,這與中國文字本身也有很大的關係。各國文字都有一種“書法”,就是手寫得好看,但是要講清楚,總比不上打字機打出來的,講花樣多也不及“花字”,他實在只是學堂裡的習字罷了,無論怎麼寫得好,也不能拿來配油畫,掛在牆壁上。可以那麼的掛,如上文所說去貼在門口柱子上的,遍天下只有中國字,在國家衰弱時被人笑話,現在卻可以認作一種奇蹟了。世間只有這種文字可以有種種寫法,寫起來好看,有變化。大家都知道字有真草隸篆四種,這是通俗的說法,要說得更正確一點該是三樣,一篆字,二隸字,正楷字附在內,三是草字。中國最古的文字,現在所知道的有甲骨文與鍾鼎文,是殷周時代的字,大抵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內,因為是刻在龜甲牛骨上,鐘鼎銅器裡的,所以如此稱呼。秦始皇時統一中國,集合歷來各地通用文字,整理一下,普通說是李斯的工作,就是那通稱篆字的小篆,同時由程邈把他加以簡易化,以便公文上書寫,大致是將原來的圓筆勢改得方正些,這就成為隸字了。隸是胥隸,即是官衙里的書吏,因為他們文化不高,不大會寫篆字,所以給他們改得簡單點,這卻很合於民眾的要求,到了漢朝差不多那些碑文都已用隸字書寫,只剩了碑頭要顯得堂皇一點,才還用的是篆字。在甘肅敦煌地方發見的漢朝文書,用的是木簡和紙,寫的是隸字,有的也就是楷字了,因為這原是從隸書變來,不過又改得輕便些罷了。後漢章帝時,公元一世紀後半,創始一種從隸字出來的草書,名稱“章草”,後人或者說起源還要早一百年,是前漢末編那《急就章》的史遊所作,總之,在漢朝很通行,到了晉朝,又從真書(正楷)出發,另成功為草書,最有名的是王羲之,至今差不多被當作書家的代表。篆隸比較難寫,草書卻又變得太簡單了,結果不但難認,又有點難寫,所以傳說有“匆匆不及草書”的笑話,因為中國一個個方塊字各字固然有規定的草寫法,可是把好幾個字集合成為一句的時候,寫時必須上下都打算安排好了,這才可以一筆揮灑下去,假如立等要寫回信,便沒法子這樣辦,雖然用心寫出來,作為一張條幅去看,倒是很有意思的。因此之故,中國字在實用上只剩了楷字,雖是手寫,卻可以清楚賽得過打字機,此外是楷七八分,草二三分的“行書”,一般使用極為方便,至於篆隸章草以及“十七帖”派的草書,社會上差不多已不通用,但是也並不就此銷聲匿跡,它們在特殊狀況下還很有用,上文我們已經說過,中國人喜愛用文字裝飾,那就很用得著它們了。我們從文字的寫法變遷上邊,可以發見它的裝飾性的來源,一個個的方塊字,用一種種的筆勢寫去,這形狀是很有可觀的,不適宜於日用是別一問題,乾脆擱了下來,一方面便拿去專用美術資料,這辦法也正是很合實際的。

九毛筆 

第二點有關係的是中國寫字的方法。我常這樣空想,假如中國文字止於甲骨文與鍾鼎文的程度,那麼它的裝飾性大要減少,至少寫條幅與對聯總不大適宜了吧。的確近時也曾看見有人寫甲骨文的對聯,或石鼓文的扇面的,不過這不很好看,即使他們把毛筆尖剪齊或是用火燒了再寫,也仍不濟事,因為那裡總有些刀削的神氣,顯得瘦骨支離的。中國字的後來那麼富於變化,我想都是由於用筆來的。文房四寶的東西都是中國特有,如墨與硯,或者也與別國不同,如紙,但是最奇特的卻是要算是那毛筆了。真草篆隸的各種特色(和裝飾的可能性)差不多是由毛筆助成的。這東西在西洋各國都沒有,如有人在英文裡要說及,只好老實的說一聲勃勒許,西洋畫油畫的朋友手裡的確也拿著那麼一種物事,不過意譯雖是可以說是畫筆,實在只可算是“刷子”,與中國的“筆”是有相當的距離的。上海《大公報》以前曾徵集“世界第一”的中國的東西,這筆可以說是最確實的一種了。甲骨文是刻成的,一般記錄到周朝還稱筆削,可見是用木簡了,漢朝的遺物至今尚有留存,同時也存有紙片,可以知道已經用紙了。中國西北考古團在居延舊址發掘出漢代的毛筆,筆干係用兩片半圓木頭合成,筆毛半缺,與後世的筆形狀無甚殊異,又可證明那時的紙也已很進步,因為紙筆的關係密切,如果單寫木簡是用不著那樣的筆的。其次是紙筆都製造進步了,這又影響了寫字的方法。用刀在甲骨木石上刻畫是一種手法,用刷子似的傢伙在硬紙上寫又是一種,若是細薄的紙,尖軟的筆,那麼須得用別一種手法才對。這第三種的執筆也和前兩者不同,這不像刻字匠的拿刀,也不同西洋人的拿鋼筆,口說為難,意會很容易,我們現今拿毛筆便是這種手法,我相信至少從漢朝就是這麼的傳下來的了。我們固然在書房裡由老師教過,筆是要怎麼拿的,但其實這也用不著怎麼學,我們本來從小就會,因為這正是和吃飯時拿筷子一樣的。我們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起吃飯用筷子的呢?這已是無可查考的古老,那麼我們拿筆的本領也已早就學會了。即使那時還沒有筆,因為據說紂王已經使用象牙筷子,那又在漢朝一千年以前了。本來人們吃飯只是用手抓,從那里分化出來共有三派。其一是仍舊用手抓,那算是嫡系的甲派。其二是改為刀叉,那叉即是手指,不過從五個減為三個,那是乙派吧。其三是改為筷子,還是代表兩個手指,卻更可以靈活使用,它可夾起大肉丸子,也可以夾小豌豆,這是丙派了。丙派是以中國為代表,說也奇怪,朝鮮日本安南各地借用漢字,同時也都用筷子吃飯,似乎並非全是偶然。我們不必吃過西洋大菜,可是拿鋼筆寫字時也就使出手叉的手法來似乎是同樣的理由。現在用金筆寫漢字固然可以,但是要寫一副小對聯,卻是沒有法子用了。

十親近與偉大 

我在這裡並不是想來提倡,說中國人應該玩書畫(畫只是連帶的說起的),只是說明中國字在它的寫法上於實用外,有裝飾用的可能,這與別國文字不同,寫的花樣很多,不提各派各人的特色,只就字體來看,方圓動靜,變化無盡,與翻來覆去的寫那二十幾個的羅馬字母的迥不相同,已經足夠有裝飾的價值了。我們上面說過,中國現今國勢欣欣向榮,人民生活提高,有餘暇來賞玩藝術的美,也是可以的,況且這又是屬於用舊話來說是國粹的東西,更覺得有意思。不過我們須得添加說明,中國過去施行一種考試制度,有千年之久,前半還好,到了明朝專用八股文,為愚民政策的一部分,影響很壞,清朝又變本加厲,殿試朝考專取寫字光潤,於是書法也大為墮落,出現了一種“館閣體”,可以說是把晉唐以來的道路完全走歪了。社會上餘留下來迷信科名的思想,有些人尊重前代的舉人翰林,購求他們的字來加以寶藏,其實除了極少數的有點學問的人以外,他們太史公所寫的都是那通俗的一套,在中國的書法系統上是沒有地位的。在民國的上半期,我記得上海有些大書局曾經影印過大批名人字畫,這在現今倒很有意義,精選古今名品,鄭重複制,貨真價實,便利顧客,這種生意可以說是有合於傳播國粹,同時為人民服務的意思。我覺得另有一件事,還更有意義,那即是將中國文字歷來的變遷具體的表現出來,編成一冊的書,供一般人民去看。這一面從甲骨鐘鼎文起首,經過秦金石刻辭,陶瓦文以及碑誌,唐宋木刻以至近代銅鉛活字,別一面以墨跡為主,漢朝木簡,晉唐寫本,兩宋以後名人真跡甚多,更可豐富採錄了。這樣在形式上是文字變遷的小史,事實上乃是各時代各種類的書法圖錄,一頁頁的看過去,即是小張的冊頁,可供愛玩與賞鑑,比較只在牆上掛著一兩張條幅,還要更有意思,因為這裡是更珍貴而豐富了。一個人愛玩別國的美術品也是好的,但是本國的便要更有意義,因為這是自己的文化遺產,它能夠使我們“發思古之幽情”,感到祖國的可愛。我們平常的毛病可以說是不知宇宙之大。獨自坐在房裡,只感覺自己重要,可是出外去走兩天,才知道疆域是那麼的廣大,翻開圖書來閱看,才知道歷史的久遠,我們的形壽雖然渺小,但是與這廣大和久遠是有關聯的。我們憑了理性來推斷,宋朝成立於一千年以前,蘇東坡也總已是公元十世紀的人,和我們離得很遠了,這當然是事實,但是我們一看他的詩與雜文(題跋尺牘之類,策論不行,沒有這麼的力量),特別是他的字,便發見實在去我們不遠,我們只是沒有寫得那麼好的能力,覺得和我們卻是一族的,至多是叔祖輩的人罷了。我們與本國文化遺產接觸,多少都可以引起這種感情,和我們是一族這使人感覺親近,高出我們以上的地方便使人感覺偉大。


十一漢字的字形 
上述所說大抵都是關於漢文的形式方面,現在想來就別的方面補說幾句,我們上文多在說中國人喜愛寫出來的中國字,這裡是說用那中國字寫出來的東西,即是詩文,有什麼可以喜愛的麼?這答語當然是說“是的”,至於理由,那自然並不是因為用真草隸篆各字體所寫的緣故了。說是因為用祖國文字的緣故,這也還是表面的話,它此外別有其內在的原因,這是只有中國人最能明了的。這說出來很是平常,即是中國字的構成分子,字形與聲音。向來說這有六種方式,稱為六書,前四種最為重要。其一是像形,如日月山川口目瓜果,只看篆文便很明白。其二是指事,因為事無形不可像,用一二筆表示出來,如中字在方框中間畫一長直,甘字在口中畫一點,本字在木下畫一畫,這是根本,末字在木上一畫(現今末字上畫拉長,與未字區別,這在楷書上雖是必要,卻與原來的意思是不合的),乃是末梢,朱字系在木中一畫,這是木心,因為松柏之類的木心是紅的,我們說到姓氏叫作“未撇朱”,也是根據楷書的說法。其三是會意,這與指事很是相像,不過它用二三文字拼合而成,指事裡則有一部分不成形的文字混在裡邊,例如一畫(不是一字),一直一點之類。最好的例是用木日二字合成會意,日在木下為杳,意云杳冥,日在木上為杲,意為明亮,日在木中為東,是說日出東方,這與上文本末朱相似,所不同的是木與日都是完整的文字。

我們再來舉出幾個有趣味的例子來,雖然寫作楷書有點不大明顯了。有如止字,現今作止住的意義講,另外加足字旁,添出一個趾字,解作腳指,其實“止”字原來是說腳趾,而且還是像形,這須要畫成腳掌形的一個輪廓,即是用一條線畫作馬蹄鐵的外形,在接近上邊兩直線的地方畫一橫線,向右岔出線外向上彎去,同那直線上部平行,這就成了。這很有點像甘字,只是去掉中間一點和左邊露出的短畫,卻將右畫接上一段直畫,便彷彿是一隻腳底,那兩直代表較小的腳指,右邊的翹在外面,乃是大拇指。這形態明明是指右腳,所以還有一個方向相反的字,代表左腳,楷書寫得像是少字,兩者本來都是像形的字,但是拿來合成一字便是會意,我們用慣了“步”字,它原本就是左右兩腳一前一後的走著,想起來是很好玩的。步字旁邊加一個“花耳朵”,這在左邊是“阜”字,其實只是山字的變體罷了,合成“陟”字,即是上山,若是將步字倒轉過來,便是把兩個止字成分寫為腳指向下,那就別成一個字,即是“降”字,與“陟”字的意義正相反,只可惜在楷書上看不清楚了。最好如引用甲明文來說,可以有更好的例證,但是說來話長,恐怕太是絮聒了,這裡只好從略,把這段說話趕緊結束吧。 附周穎南:周作人遺作《十山筆談》 1980年初,王益知委託香港友人把周作人的遺作《十山筆談》寄給我,我感到頗具深意,遂寫了一段按語,交新加坡南洋商報發表。屈指一算,這篇文章距寫作時間半世紀,發表亦已近20年了。

周家兄弟三人,長為樹人,字豫才,即魯迅大師;次作人,號知堂;三為建人,當年主持中國民主促進會。抗戰勝利後,知堂因文化漢奸罪,一度入獄。解放後,章行嚴先生(章士釗)向周總理關說,得到照顧。知堂精拉丁文字,由出版社供給工薪月二百元,為之審核譯稿。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出版社不再供給工資,他受到經濟壓迫,函請行老設法,若得不到幫助,生活便難維持。當時,行老囑益知往其八道灣寓所探望,告以稍待必為設法。益知和知堂原是熟人,解放初期同在滬報寫稿。見面時,益知詢其藏書情況,謂無甚佳本,遂出手稿一冊相贈,用資紀念,談時許始告別。不料未出三日,自沉“十剎海”。益知始知其贈稿別有深意,用示永別。行老更悔未能資助。蓋行老當時手中亦拮据云。

文章刊出後,益知來信謂:《十山筆談》賴公印行,廣為流傳,勝似藏之名山多多,此老有知,亦當感謝高誼!大著序言拜讀,甚佩!我與知堂,雖不相識,然其佳作,我樂予推薦。 1999年7月19日於新加坡映華樓 原載《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3期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湛,沔,湛沔,正気/ 正氣,陽/高陽=高明

湛沔於冥想


 1.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7
 注音一式 ㄇ|ㄢˇ
 漢語拼音 mi n 注音二式 mi n
河川名。在大陸地區陝西省縣境,為漢水的上流。
水流充滿的樣子。詩經˙小雅˙水:「彼流水,朝宗于海。」唐˙李白˙送黃鐘之鄱陽謁張使君序:「湖水演,勗哉是行。」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玉篇˙阜部:「陽,山南水北也。」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唐˙柳宗元˙愚溪詩序:「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



太陽。如:「朝陽」。詩經˙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毛亨˙傳:「陽,日也。」文選˙張協˙雜詩十首之二:「浮陽映翠林,迴扇綠竹。」



人間。與「陰」相對。如:「陽世」、「回陽」。


姓。如宋代有陽昌朝。





帶正電的。如:「陽電」、「陽極」、「陽離子」。


鮮明的。詩經˙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文選˙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陽。」高陽=高明


向陽的。唐˙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三:「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


凸的。如:「陽刻」。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一方陰文圖書,刻牛浦之印;一方陽文,刻『布衣』二字。」


偽裝、表面上。通「佯」。如:「陽奉陰違」。韓非子˙說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漢書˙卷一˙高帝紀上:「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6.   部首 水 部首外筆畫 9 總筆畫 12
 注音一式  ㄓㄢˋ
 漢語拼音  zh n 注音二式  j n
深厚。如:「精」、「工夫深」。
清澈、清楚。宋˙蘇軾˙行香子˙一葉舟輕詞:「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波平。」
姓。如晉代有方生。
ㄉㄢ dan(02001)快樂。詩經˙小雅˙鹿鳴:「鼓瑟鼓琴,和樂且。」


正氣



天地間至大至剛之氣。漢書˙卷九˙元帝紀:「是以氛邪歲增,侵犯太陽,正氣掩,日久奪光。」宋˙文天祥˙正氣歌˙序:「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正直的氣概。淮南子˙詮言:「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儒林外史˙第九回:「先年東家因他為人正氣,所以託他管總,後來聽見這些獃事,本東自己下店,把帳一盤,卻虧空了七百多銀子。」





正気
1970年、ハーバード大学で社会学部が社会関係学部から分離した際、その学部長を務めた(1975年まで)。1980年には名誉教授となった。1984年に自叙伝『正気に帰る』(Coming to My Senses, 1984年)が刊行され、1987年には論文集『確信と疑念』(Certainties and Doubts, 1987年)が出版された。

しょう‐き〔シヤウ‐〕【正気】

    正常な心。確かな意識。「―を失う」「―に返る」「―の沙汰(さた)とは思えない」


せい‐き【正気】 

     天地間に存在するという、物事の根本をなす気。
     正しい気風・気性。
    「神州の―と申すべき有難き人々なり」〈染崎延房・近世紀聞〉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僝僽,不對辦,拿腔拿調

留此餘生成底事,空令故人僝僽。愧戴卻頭顱如舊。

這樣那樣的不對辦,令一所漂亮的老房子蒙上點點瑕玷。







长期以来,中国前最高领导人江泽民一直是中国网民嘲讽的对象。他那副笨拙的黑框眼镜、高及胸部的裤腰,还有他拿腔拿调的口音一直让很多中国人感到反感和厌恶。但最近几个月,中国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兴起一股玩笑性质的追捧江泽民的所谓“膜蛤文化”。江泽民被尊为“长者”,他在网上的粉丝们被称为“蛤丝”。是什么原因导致“膜蛤文化”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而这又反映了当前中国怎样的政治生态环境?





---

「她只要站在麥克風前說話,就會拿腔拿調,真受不了!」 形容說話裝腔作勢,不自然。如:「她只要站在麥克風前說話,就會拿腔拿調,真受不了!」
拿腔拿调-拿腔拿调,指说话时故意用某种声音、语气(多含厌恶意)。也说拿腔捏调、拿腔作调。




 不對辦”是貨物與樣本不相符的意思

僝僽

拼音 zhuàn zhōu 注音 ㄔ ㄢ ˊ ㄓ ㄡ ˋ

詞語解釋

僝僽 zhuàn zhōu
1.亦作"僝偢"。
2.責罵;埋怨。
3.折磨。
4.引申為揉搓。
5.煩惱;愁苦。
6.憔悴。
7.謂排遣愁懷。

詞語解釋

僝僽 zhuàn zhōu
(1) [haggard] ∶憔悴
僝僽,僝僽,比著梅花誰瘦。——張輯《如夢令·比梅》
(2) [worried] ∶煩惱;憂愁
唱道幾處笙歌,幾家僝僽。——范子安《竹葉舟》
(3) [suffer from] ∶折磨
天氣把人僝僽,落絮游絲時候。——黃庭堅《宴桃源》
(4) [blame] ∶埋怨;責怪
只愁彰露,那人知後,把我來僝僽。——周邦彥《青玉案》
(5) [relieve boredom;divert oneself from loneliness or boredom]∶排遣
可惜春殘風雨又,收拾情懷,閒把詩僝僽。——辛棄疾《蝶戀花·和楊濟公韻詞》


僝僽 zhuàn zhōu
亦作“僝偢”。

1.責罵;埋怨。宋黃庭堅《憶帝京·私情》詞:“斷腸時,至今依舊,鏡中消瘦。那人知後,怕夯你來僝僽。” 《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上》:“李洪信管著家計,和那弟弟李洪義兩個一向僝僽劉知遠,要趕將他出去。” 《西遊記》第五三回:“言來語去成僝僽,意惡情兇要報寃。”
(2 ).折磨。宋黃庭堅《宴桃源·書趙伯充家小姬領巾》詞:“天氣把人僝僽,落絮游絲時候。茶飯可曾忺,鏡中贏得銷瘦。”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我不合一路上作念你許多時,離鄉背井將你僝僽死。” 
(3).引申為揉搓。元李壽卿《度柳翠》第二折:“抖搜的寶釧鳴,僝僽的雲髻鬆,阿摟的湘裙皺。” 
(4).煩惱;愁苦。宋周紫芝《宴桃源》詞:“簾幕疏疏風透,庭下月寒花瘦,寬盡沉郎衣,方寸不禁僝僽。” 《西遊記》第五七回:“我今尋他去,你千萬莫僝僽,好生供養師父。”清洪昇《長生殿·得信》:“﹝生驚哭介﹞呀,這等説來,妃子永無再見之期了,兀的不痛殺寡人也!﹝醜﹞萬歲爺,請休僝僽。” 
(5).憔悴。宋張輯《如夢令·比梅》詞:“僝僽,僝僽,比著梅花誰瘦。”明王微《如夢令·懷譚友夏》詞:“對影黯無言,欲道別來清瘦。春驟,春驟,風底落紅僝僽。” 
(6).謂排遣愁懷。宋辛棄疾《蝶戀花·和楊濟翁韻》詞:“可惜春殘風雨又,收拾情懷,長把詩僝僽。”

《不能忘情吟》白居易 :咍、柅、翠黛、巾櫛、虺隤、經費、婉孌

容斋(觀公之文,固以遣情釋意耳,素竟去也。此文在一集最後卷,故讀之者未必記憶。東坡猶以為柳枝不忍去,因劉夢得「春盡絮飛」之句方知之。於是美朝雲之獨留,為之作詩,有「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之語。然不及二年而病亡,為可歎也。



卷461_11 《不能忘情吟》白居易


《序》云:「樂天既老,又病風。乃錄家事,會經費,去長物。妓有樊素者,年二十餘,綽綽有歌舞態,善唱《楊柳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聞洛下,籍在經費中,將放之。馬有駱者,籍在長物中,將鬻之。馬出門,驤首反顧。素聞馬嘶,慘然立且拜,婉孌有辭,辭畢涕下。予亦憨然不能對,且命反袂,飲之酒,自飲一杯,快吟數十聲,聲成文,文無定句。予非聖達,不能忘情,又不至於不及情者,事來攪情,情動不可柅,因自哂,題其篇曰《不能忘情吟》。」


 
  鬻駱馬兮放楊柳枝,掩翠黛兮頓金羈。

  馬不能言兮長鳴而卻顧,楊柳枝再拜長跪而致辭。

  辭曰:主乘此駱五年,凡千有八百日。銜橛之下,不驚不逸。

       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巾櫛之間, 無違無失。

   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 又無虺隤.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

  素之歌, 亦可以送主一杯。

  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 其辭也苦;

  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 豈主君獨無情哉?

  予俯而歎,仰而咍,且曰:駱,駱, 爾勿嘶:素,素,爾勿啼。

  駱反廄,素反閨。吾疾雖作, 年雖頹,幸未及項籍之將死。

  何必一日之內, 棄騅兮而別虞兮。

  乃目素兮素兮,為我歌楊柳枝。

  我姑酌彼金罍,我與爾歸醉鄉去來。 



-----
● 
nǐ ㄋ ㄧ ˇ
1. 古書上說的一種樹,果實像梨。
 2. 擋住車輪不使其轉動的木塊:“係於金~。”
 3. 阻止:“情動不可~。”
 4. 一種絡絲工具。
◎ 婉孌 wǎnluán
(1) [graceful] ∶年少美貌
婉孌的舞姿
(2) [be sentimentally attached to] ∶眷戀
婉孌徘徊
(3) [profund and sincere] ∶深摯
恩情婉孌
--------------------------
亦作“婉戀”。1.美貌。詩·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鄭玄箋:“婉孌,少好貌。”唐陳子昂《清河張氏墓誌銘》:“失其窈窕之秀,婉孌之姿,貞節峻於寒松,韶儀麗於溫玉。”清陳維崧《調笑令·詠古》詞:“宛轉,羞相見,月白風清人婉孌。”葉聖陶《隔膜·一課》:“那些同伴極和氣的樣子,穿了灰白色的舞衣,做各種婉孌優美的舞蹈。”
2.借指美女。清鈕琇《觚賸·粟兒》:“而一遇婉孌,其傾倒繾綣如此。”清無 ​​名氏《帝城花樣·琵琶慶傳》:“年過不惑,而韶顏穉態,猶似婉孌。”
3.柔順;柔媚。漢蔡邕《太傅安樂侯胡公夫人靈表》:“契闊中饋,婉戀供養。”唐陳鴻《長恨歌傳》:“﹝貴妃﹞由是冶其容,敏其詞,婉孌萬態,以中上意。”宋秦觀《與蘇公先生簡》:“某鄙陋,不能脂韋婉孌,乖世俗之所好。”
4.纏綿;繾綣。晉陸機《於承明作與士龍》詩:“婉孌居人思,紆鬱遊子情。”唐蔣防霍小玉傳:“自爾婉孌相得,若翡翠之在雲路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怨怒》:“數遊魏十四華館,頻詣武七芳筵,婉孌心期,綢繆讌語,應接無暇。”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十八章:“奚事一逢彼姝,遽加餘以爾許纏綿婉戀,累餘蝨身於情網之中,負己負人,無有是處耶?”
5.依戀貌。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盧綰自微,婉孌我皇。”南朝梁江淹《思北歸賦》:“夫以雄才不世之主,猶儲精於沛鄉;奇略獨出之君,尚婉戀於樊陽。”清沉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離騷者,《詩》之苗裔也 ​​……讀其詞,審其言,如赤子婉戀於父母側而不忍去。”
6.委婉含蓄。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崔國輔》:“國輔詩,婉孌清楚,深宜調味。”明陸時雍《<詩鏡>總論》:“詩有六義,《頌》簡而奧,夐哉尚矣;《大雅》宏遠,非周人莫為;《小雅》婉孌,能或庶幾。”

 經費 jīngfèi
[funds]經常支出的費用
1.舊指國家經常費用。史記 ·平準書》:“自天子以至於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焉,不領於天下之經費。”司馬貞索隱:“不領入天子之常稅,為一年之費也。”唐韓愈順宗實錄二》:“乙丑,停鹽鐵使進獻,舊鹽鐵錢物,悉入正庫,一助經費。”宋蘇軾《範景仁墓誌銘》:“以今賦入之數十七為經費,而儲其三以備水旱非常。”
2.今亦指經辦事業支出的費用。魯迅《書信集·致李小峰》:“印的時候,我想用較好的紙,另印一百 ​​本,自備經費。”




● 
hāi ㄏ ㄞ ˉ
 1. 笑:拊掌歡~。
 2.古同“  ”,嘆詞:~!我真不該這樣!
 3. 助詞,中國元、明兩代戲曲中的和聲用字,起加強樂曲節奏的作用。


虺隤ㄏㄨㄟㄊㄨㄟˊ
累得患了病的樣子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詩·周南·卷耳》


疲極致病貌。《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毛傳:“虺隤,病也。”宋王安石《與天騭宿清涼寺》詩:“故人不惜馬虺隤,許我年年一度來。”明張居正《再乞休致疏》:“以致心血耗損,筋力虺隤,外若勉強支持,中實衰憊已甚。”葉葉《曼殊行矣作一律送之兼示燕謀》:“西去江頭諸故舊,為言我馬已虺隤。”參閱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上》 “我馬玄黃”、聞一多《古典新義·詩經通義》。

翠黛

1.眉的別稱。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種青黑色礦物顏料)畫眉,故名。唐杜甫《陪諸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詩之二:“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宋秦觀《南鄉子》詞:“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明葉憲祖《鸞鎞記·閨詠》:“幾番盼殺張京兆,翠黛留將懶自描。”
2.指畫眉用的青黑色螺黛。鬱達夫《沉淪》四:“半痕新月,斜掛在西天角上,卻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樣子。”
3.黑綠色。唐皮日休《太湖詩·石板》:“似將翠黛色,抹破太湖秋。”宋史達祖《雙雙燕·詠燕》詞:“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清吳偉業《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嵐光浮翠黛,塔勢界金繩。”

巾櫛



  1. 毛巾和梳子。泛指盥洗用具。禮記.曲禮上:「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
  2. 婢妾執管之事。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咱有小女,尚未適人,欲侍巾櫛。」金瓶梅.第十六回:「蒙大官人不棄,奴家得奉巾櫛之歡,以遂於飛之願。」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表,藁,秸,爨,蘇(者),詩詞藁,芻狗/藁人形,家資,負嵎頑抗,席藁待罪....

^ 唐景崧致清政府電文:臺民聞割臺後,冀有轉機,未敢妄動。今已絕望,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於五月初二日齊集衙署,捧送印旗前來,印文曰:「臺灣民主國總統之印」,旗為藍地黃虎,強臣暫留保民理事,臣堅辭不獲。伏思倭人不日到臺,臺民必拒;若炮臺仍用龍旗開仗,恐為倭人藉口,牽涉中國,不得已暫允視事,將旗發給各炮臺暫換,印暫收存,專為交涉各國之用。一面布告各國,並商結外援,嗣後臺灣總統均由民舉,遵奉正朔,遙作屏藩。俟事稍定,臣能脫身即奔赴宮門,席藁請罪。

 席藁待罪 直接翻譯的意思是犯罪者坐在蓆子上等候處罰但在應用上 和負荊請罪的意思是接近的. 負荊請罪 是知道自己犯了錯所以把 ..

 2007.6.26
這辭最耐時代考驗,意思一直無大變化。雖然21世紀的人可能少有機會見到它們。

教育部國語辭典注音一式 ㄔㄨˊ ㄍㄡˇ
解釋 古時用草編結成的狗形,供祭祀用,用完即丟棄。後比喻輕賤無用之物。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三國志˙卷二十九˙魏書˙方技傳˙周宣傳:芻狗者,祭神之物。

---
所謂“芻狗”,即用茅草扎成的假狗,是古人祭祀的用品;在祭祀時顯得冠冕堂皇,而祭祀一過,就棄如敝帚。如《莊子 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衍,笥也。」)

 ...其為族人所尸祝
1. 尸祝
 注音一式 ㄕ ㄓㄨˋ
 漢語拼音 sh  zh   注音二式 sh  j 
祭祀時主讀祝文的人。語出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或作「屍祝」。比喻越權代職。如:「老闆不在這幾天,他尸祝代庖,擺起一副老大的架子。」

 33.   部首 艸 部首外筆畫 16 總筆畫 20
 注音一式 ㄙㄨ
 漢語拼音 s   注音二式 s 

植物名。即紫。脣形科紫屬,一年生草本。莖葉色紫,夏秋開紅或淡紅色花。葉與果實可入藥,並供食用。為我國特產。

下垂的穗狀裝飾物。如:「流」。南朝梁˙簡文帝˙七勵:「金翠幄,玉案象。」

省的簡稱。

州的簡稱。如:「上有天堂,下有杭。」

姓。如宋代有軾。

甦醒﹑死而復生。同「穌」。左傳˙宣公八年:「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

睡醒。唐˙杜荀鶴˙早發詩:「東窗未明塵夢,呼童結束登征途。」

獲救、緩解。書經˙仲虺之誥:「徯予后,后來其。」唐˙杜甫˙江漢詩:「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

割草。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樵後爨,師不宿飽。」


17.   部首 火 部首外筆畫 25 總筆畫 29
 注音一式 ㄘㄨㄢˋ
 漢語拼音 cu n  注音二式 tsu n


以火燒煮食物。左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析骸以。」杜預˙注:「,炊也。」紅樓夢˙第一○五回:「聞得赦老與政老同房各的,理應遵旨查看賈赦的家資。」

爐灶。周禮˙天官˙亨人:「職外內饔之亨煮,辦膳羞之物。」鄭玄˙注:「,今之灶。」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於今雲南省東部地區。

一種宋代雜劇或金代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如:「講百花」﹑「文房四寶」。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一○三:「梨園本募誰修,亦是風花一代愁。」

 家庭所有的財產。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即孟德有大志,願將家資相助。」亦作「家產」、「家財」。


----
清朝末期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啓超(広東新会人、一八七三~一九二九):「此兩書在今日誠為芻狗,然中國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始。」【徐繼畬《瀛環志略》(1844);魏源的《海國圖志》(1841)】
***
「天地の働きに仁は無く(=無慈悲)で、万物を芻狗(【"Suku"】で作った犬)のように扱う/聖人にも仁は無く、人々を芻狗のように扱う」 といった意味だが、最後のグレースの決断は老子で言うところ

 ******
雙照樓詩詞藁
作者: 汪精衛



秸稈,古稱,又稱禾稈草,是指水稻小麥玉米禾本科農作物成熟脫粒後剩餘的部分,其中水稻的秸稈常被稱為稻草稻藁,小麥的秸稈則稱為麥稈

 3.   部首 禾 部首外筆畫 6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ㄐ|ㄝ
 漢語拼音 ji   注音二式 ji 


禾粒打脫以後的禾莖。如:「麥」﹑「豆」。

● 
gǎo  ㄍㄠˇ
 ◎ 〔~木〕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根可入药。亦称“西芎”、“抚芎”。


(わら)とは小麦等、イネ科植物のみを乾燥させた物。これを利用して様々な製品になっている。
日常生活においては、藁は古来より大切な副産物であって、下記項目で挙がっているように様々な製品の原料として利用されてきた。

目次

概要 [編集]

古来から稲の生産が盛んであった日本では、藁は大量に出る副産物であり、これをいかに利用していくかが生活そのものであったと言っても良い。日本以 外において麦の生産が盛んな地域に目を向ければ、麦の藁(麦藁)を様々に利用する歴史が連綿と続いている。これらでは、後述するように工芸によって日用品を作ったり、あるいは家畜飼料燃料緩衝材、家畜のそれを含む寝具など多岐にわたる。
日本において例えば、『万葉集』の中でも見られる住宅に藁を敷いて寝るというスタイルは古代から地域によっては江戸時代まで続き、住宅が板敷きになっても藁布団を用いたり、茣蓙のような敷物や円座などの藁製品の上に座る風習は長く続いた。また、伝統的な日本家屋でも藁の利用は多く、木舞として壁に塗り込んだり[1]、重要部分を藁縄で結んだりした。
衣服としては草鞋藁手袋雪国における深沓など、食生活では鍋敷鍋掴束子や容器類など、その他縄跳用の縄なども藁製品の代表例である。また、注連縄藁馬藁人形など宗教的な側面や、燃料肥料飼料などのエネルギーとしての側面なども有していた。不要な藁製品は堆肥化することで有用なまま処理することが可能であった。
藁細工を行うにはハカマと呼ばれる下葉を取り去るワラスグリをはじめワラ切り、ワラ打ちなどの加工[2]、更に腐熟を防止するために囲炉裏で乾燥させるとともに煙の微粒子を付ける作業も重要であった。とはいえ、これらの作業以外は基本的には撚り・束ね・組み・編み・巻上げ・織りといった比較的習熟しやすい作業が多く、農作業が出来ない冬などに老若男女を問わずに現金収入を得るための藁仕事が行われた。
1960年代以後の農業の省力化と藁製品そのものの需要の減少によって藁仕事は殆ど見られなくなった。かつて、農業地域の収穫期には大量の藁が発生するため、業者が大型トラックでその買い付けにやって来るという光景がごく当り前に見られた。だが、コンバインが収穫作業の中心となってからは、藁を切断してコンバインから排出させ、そのまま肥料として利用することが多くなった(すき込みと言う)。藁の流通が少なくなった今日では、藁が貴重なものとして取扱われる傾向にある。最近の研究で本田技術研究所からバイオマスエタノールの製造実験が発表されている[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V2ZsfOoBMc
青森県下北郡東通村鹿橋地区で行われる春祈祷の様子。
集落の境に藁人形を立てて"魔や疫病"が集落に入らぬように
熊野権現で祈祷をします。
ちょっと映像が安定しない場面もありますがご了承下さいませ。
藁人形(わらにんぎょう)は、を束ねたり、編んだりして人間の形を模した人形である。古代中国では芻霊、ないし芻人と呼んだ。[1]
死者の埋葬の際に副葬品として用いられる他、丑の刻参りにおいて用いられる呪いの道具の一種としても知られる。それに関連して、怪奇映画などでは恐怖を象徴する小道具として用いられることもある。日本では平安時代、疫病が横行した際病魔を駆逐する為に藁人形が道端に立てられることもあった他、田畑を食い荒らす害虫を駆逐する為に藁人形を掲げて田畑を歩き、その後川に流すという習俗もあった。[2]合戦などでは、敵を攪乱する為に藁人形に鎧を着せて人間の武者に見立てることもあったと軍記物語などで言及されている。[3]
丑の刻参りにおいては、作法として、五寸釘を使い、丑三つ時に相手と同調関係を得ているもの(髪の毛など)を埋め込み、藁人形に釘を打ち込む。
なお、寸=3.03cmであることから五寸=15.15cmとなる。このような巨大な釘はホームセンター金物屋には通常は置いていないことが多く、入手は困難である。
なお、「五寸釘」には大五寸(2寸2分)、並五寸(1寸8分)、中五寸(1寸5分)がある。
また、厄除けの道具として用いられることもあり、岩手県和賀郡西和賀町国道107号線沿いには、日本一の大きさを誇る藁人形がある。
藁人形は人型のみならず、馬など獣を模したものも作られる。有名なものとして新潟県新発田市における新発田の藁馬、岡山県の有漢のコトコト馬、福岡県の芦屋の八朔藁馬などがある。


 10.   部首 衣 部首外筆畫 3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ㄅ|ㄠˇ
 漢語拼音 bi o  注音二式 bi u

外衣。說文解字:「,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明˙袁宏道˙雨後遊六橋記:「諸友白其內者皆去。」

標識。管子˙君臣上:「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則百姓之與間,猶揭而令之止也。」尹知章˙注:「,謂以本為標,有所告示也。」

事物外在的一面。如:「外」﹑「江」﹑「虛有其」﹑「出人意」。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也。虢亡虞必從之。」文選˙潘岳˙西征賦:「或從容傅會,望知裡。」

模範﹑榜樣。如:「率」﹑「為人師」。文選˙班固˙幽通賦:「保身遺名,民之兮。」

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奏章。如三國蜀漢諸葛亮的出師﹑李密的陳情。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古者獻言於君,皆稱上書。漢定禮儀,乃有四品,其三曰,然但用以陳請而已。後世因之,其用寖廣。」

石碑。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傳:「千里立,萬里連紀。」

﹑墓誌。如宋代歐陽修的瀧岡阡

分格或分項以列記事物的文件。如:「報」、「課」、「統計」、「調查」、「史記十二諸侯年」。

人除正名以外的其他字號。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高贊)接口就問說:『此位就是令親顏大官人?前日不曾問得貴。』錢青道:『年幼無。』」

計時器或計量器。如:「手」、「電」。紅樓夢˙第十九回:「寶玉命取來看時,果然針已指亥正。」或作「錶」。

親。如:「姑」、「姨」、「老」。

泛指行為不檢點的婦女,也多專指妓女。通「婊」。

姓。如明代有貢。

加上外衣。論語˙鄉黨:「當暑,袗絺綌,必而出之。」何晏˙箋:「必而出之,加上衣。」

顯揚、獎勵。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彩不於後世也。」

傳達、宣布、告訴。如:「閒話不」、「略心意」。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又詔中尉、左右內史,屬縣草田,欲以償鄠杜之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真正是沒頭的公事,過不提。」

上奏章奏明某事。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亮自後主。」

推薦。三國志˙卷四十七˙吳書˙吳主傳:「曹公權為討虜將軍。」

鑒察。如:「惟天可」。董西廂˙卷七:「負心的天地!天地!」

裝潢修補書畫。通「裱」。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我了個手卷在此,願捐的寫在上面。」
領頭字
解形
《說文》:“表,上衣也。从衣,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绎钫麃,古文表麃。”徐鍇繫傳:“古以皮為裘,毛皆在外,故衣毛為表。會意。”
注音
釋義
(一)biao3《廣韻》陂矯切,上小幫。宵部。 (1) 外衣。《說文‧衣部》:“表,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莊子‧讓王》:“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陸德明釋文:“李(頤)云:‘紺為中衣,加素為表。’”明袁宏道《西湖雜記》:“諸友白其內者皆去表。”又加上外衣。《論語‧鄉黨》:“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皇侃疏:“若在家,則裘葛之上亦無別加衣;若出行接賓客,皆加上衣。”《禮記‧玉藻》:“表裘不入公門。”鄭玄注:“表裘,外衣也。……當表之乃 出。” (2)外;外面。和“裏”相反。如:江表;出人意表;表皮。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引《三蒼》:“表,外也。”《書‧堯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孔穎達疏:“表裏內外相對之言,故以表為外。”俞樾平議:“以其極外而言則曰四表。”《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杜預 注:“晉國外河而內山。”《文選‧陸機〈嘆逝賦〉》:“精浮神淪,忽在世表。”李善注:“表,外也。”特指人的威儀文辭。如:儀表;一表非凡。《法言‧重 黎》:“或問聖人表裏。曰:‘威儀文辭,表也;德行忠信,裏也。’”《後漢書‧胡廣傳》:“俔天必有異表。”
(3)樹顛。《古今韻會舉要‧篠韻》:“表,杪也,末也。”南朝齊謝朓《休沐重還道中詩》:“雲端楚山見,林表吳岫微。”《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采桑 度》:“攀條上樹表,牽壞紫羅裙。”又引申為山顛。《水經注‧涑水》:“方嶺雲迴,奇峰霞舉,孤標秀出,罩絡群山之表。”
(4)木柱;作標記的木柱。《六書故‧工事七》:“立木以示謂之表。”《管子‧君臣上》:“猶揭表而令之止也。”尹知章注:“表謂以木為標,有所告示 也。”《呂氏春秋‧慎小》:“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門之外。”高誘注:“表,柱也。”《漢書‧淮南王長傳》:“又陽聚土,樹表其 上,曰:‘開章死,葬此下。’”頻師古注:“表者,释鄄立木為之,若柱形也。”又石碑。《正字通‧石部》:“墓門題示之石,亦曰表。”《文選‧任昉〈為卞 彬謝修卞忠貞墓啟〉》:“遂使碑表蕪滅,邱樹荒毀。”呂向注:“表,石表。”又立碑。宋歐陽修《瀧岡阡表》:“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於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
(5)標準;儀範。《禮記‧表記》:“仁者,天下之表也。”孔穎達疏:“表,謂儀表。”《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高誘注:“表,正 也。”《後漢書‧馬援傳》:“竊見四海已定,兆民同情,而季孟閉拒背畔,為天下表的。”李賢注:“表,猶標也。言為標準,為射的也。”
(6)旗幟。《國語‧晉語五》:“車無退表,鼓無退聲。”韋昭注:“表,旌旗也。”明張岱《陶庵夢憶‧定海水操》:“舳艫相隔,呼吸難通,以表語目,以鼓語耳。”
(7)計時器,古代測日影的竿、柱。《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司馬貞索隱:“立表謂立木為表,以視日景;下漏,謂下漏 水,以知刻數也。”《淮南子‧本經》:“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識也。”高誘注:“表,影表。”近代的小計時器也叫表。如:手表;懷表。
(8)測量某種量的器具。如:水表;電表;溫度表;氣表。
(9)記載事物,分類排列,以便觀覽的書面材料。如:統計表;收支對照表。《史記‧三代世表》司馬貞索隱引應劭云:“表者,錄其事而見之。”
(10)古代奏章的一種。《釋名‧釋書契》:“下言於上曰表。”《廣雅‧釋詁四》:“表,書也。”如:諸葛亮《出師表》;李密《陳情表》。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巂也。”宋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1)表親。父親的姊妹所生的子女,母親的兄弟姊妹所生的子女都稱表親。如:中表;表兄;表侄;表叔;表嬸。《晉書‧山濤傳》:“(山濤)與宣穆后有中表親,是以見景帝。”五代徐夤《贈表弟黃校書輅》:“產破身窮為學儒,我家諸表愛詩書。”
(12)加以標記。《周禮‧春官‧肆師》:“祭之日,表齊鄄皿盛。”鄭玄注:“表謂徽識也。”《荀子‧大略》:“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楊倞注:“表,標志也。”《文選‧潘岳〈藉田賦〉》:“表朱玄於離坎,飛青縞於震兌。”李善注:“表,猶標也。”
(13)顯揚;表彰。《禮記‧檀弓下》:“君子表微。”鄭玄注:“表,猶明也。”《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 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彩不表於後世也。”呂延濟注:“表,見也。”《漢書‧張敝傳》:“敝本治《春秋》,以經術自輔,其政頗雜儒,往往表賢顯 善,不醇用誅罰。”又指在人的家門立碑坊、賜匾額表揚。《周書‧畢命》:“旌別淑慝,表厥宅里。”孔傳:“表異其居里。”孔穎達疏:“表異其所居之里,若 今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表其門閭者也。”《荀子‧大略》:“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里。”楊倞注:“表,築旌之。”
(14)標舉,懸掛。《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三年》:“甲午,上元節,有南僧被掠至拉林河者,夜,以長竿引燈毬,表出之以為戲,金主見之,駭曰:‘得非星邪﹖’左右以實對。”
(15)瀕臨。《子華子‧晏子問黨》:“齊之為國也,表海而負嵎。”《農政全書》卷十三:“吳恩《吳中水利》曰:蘇州之地,北枕長江,東表溟海,而水泉之勢則與江平,故曰平江郡。”
(16)鑒察。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負心的天地表!天地表!”凌景埏注:“表,鑑察的意思。”
(17)表述。如:閑話不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八回:“單表苟才原是癡人一流。”無以言表......
(18)用紙或絲織品做襯托,把字畫或書籍等裝璜起來,或加以修補,使美觀耐久。也作“裱”。宋歐陽修《歸田錄》:“裝璜匠,恐是今之表背匠。”宋王炎午《贈晏裱背》:“廬陵闤闠間裝理書畫者署其門曰‘表背’。往往裁飾其外之謂表,輔襯其裏之謂背。”
(19)俗稱用藥物把感受的風寒發散出來。
(20)姓。《廣韻‧小韻》:“表,姓。出《姓苑》。”《正字通‧衣部》:“表,姓。明表貢。”
 2. 負嵎頑抗
 注音一式 ㄈㄨˋ ㄩˊ ㄨㄢˊ ㄎㄤˋ
 漢語拼音 f  y  w n k n   注音二式 f  y  w n k ng
依恃險要的地勢,做頑強的抵抗。比喻憑藉某種條件,而頑強抵抗。語本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如:「困守在屋子裡的槍擊要犯,雖負嵎頑抗,仍難逃被捕的命運。」
 1. 負嵎
 注音一式 ㄈㄨˋ ㄩˊ
 漢語拼音 f  y   注音二式 f  y 
依恃地勢險要的地方。孟子˙盡心下:「虎負嵎,莫之敢攖。」或作「負隅」。
     
     
在我國(新加坡)的華人義山裡,這或許是唯一一座由汪精衛所的墓誌銘。那一年是民國廿二年(1933),汪精衛是在民眾的呼聲中,被蔣中正從歐洲請回中國主持抗戰。